返回第一百一十三章(第1/2页)  三国之王者降临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李利其实也不懂经济。但他清楚,现在市面上缺钱,那确实是真的。所以他现在大肆印钱,并不会引起什么不好的变化。河东钱在面市之后,表现得也一直非常坚挺。

    根据《汉书》里的记载,从汉武帝开始铸五铢,一直到汉平帝元始期间,共铸钱二百八十亿万还有多。那么这市场上的钱都去哪了?

    一是毁坏了,再坚固的东西,也经不起时光的腐蚀。二是汉朝的土豪们都有个不好的习惯,就是喜欢挖洞藏钱。把辛辛苦苦积攒起来的亿万家资,都挖个洞藏起来。那些庄园地主们,又或者是商人们。赚到钱后,第一时间就是买田买地。而因为儒家思想的深入人心,这些富贵之家,很多人在吃穿用度方面,都是非常节俭。赚了钱都舍不得花,要修身养性,要抵御,要磨砺意志。要把家财万贯传给子孙后代。

    这种思维,一直延续几千年,到了后世21世纪,大多数的老百姓,都是这样的。辛苦一辈子,赚了钱,自己舍不得吃,舍不得穿,舍不得买这买那,全花在孩子身上了。

    这钱要是一直沉淀不流通。那自然也就产生不了什么价值。大家都把钱蒇起来不用,那市面之上自然就是一直缺钱咯,然后朝廷就不得不拼命的铸造新钱。

    为了解决钱荒,朝廷都想过不少办法。汉武帝又是搞白鹿皮币,又是铸白金币,强行让它们具有与本身极不对称的高昂价值,一个白鹿币就要值钱四十万,白金币三个档次,最高一档的龙币值钱三千,傻子才会用呢。然后又搞出告缗来打击天下把钱都藏起来的豪商巨富们,最后白鹿币和白金币还是不了了之。也只有告缗起了点作用。

    后来王莽上台,也改币制。搞的钱币五铢当二十,七铢当三十,九铢当四十,十二铢当五十。还搞什么龟币、贝币。搞得天下一塌糊涂。最后王莽败亡,跟币制混乱也有重大关系。

    之前李利向市场上投放新钱,大家是非常欢迎的。现在李利又开始回收老钱来兑换新钱,那更是得到了大家的拥护。这无疑之中,对李利本人,以及河东钱、宝兴钱庄的信誉竖立,是非常有好处的。

    而河东的官员们,在贾诩、张辽、徐晃等人的带领下,纷纷把自己的全都存入了宝兴钱庄来吃利息。在他们的影响下,一些河东的商户和地主们,在把自己埋藏在地底下已经发霉长满铜绿的钱运到宝兴钱庄进行兑换之后,也毫不犹豫的选择了在宝兴钱庄存放。

    在他们看来,钱藏在自己家里,天长日久,保护得再好,也会损坏一部分。而存在钱庄,不但可以产生利息,还省得自己去保管。既然宝兴钱庄可以信任,为什么不这么干呢?

    接下来,李利又在河东宣布,百姓缴纳赋税,也可以用宝兴钱庄的凭证牌子和河东各地官府交割。这等于就是用河东官府为宝兴钱庄背书。

    汉武帝和王莽搞货币改革,只是强制性的赋予货币高昂的价值,去让百姓承认、使用。但他们自己却又不能回收。百姓拿了这玩意,那就等于废纸一般。这纯粹是收割民间财富。大明宝钞也同样是如此。只让百姓用。百姓拿着这个去官府却又换不到等额的金银铜钱。这钱谁用谁是傻子。所以大明宝钞发行没多久就彻底崩坏了。

    李利虽然别的不懂。但也知道,这钱庄想要发行信用货币。那首先一条,人家拿了你发出来的牌子,就能在钱庄换出钱,就能在官府得到承认。这样的牌子,才会有价值,才会具有货币的属性。

    你要给人家发个牌子,上面说是十万钱。拿到钱庄只能换五万,拿到官府去当赋税缴纳,官府不认。你这个牌子又有什么意义呢?

    李利亲口承诺宝兴钱庄的凭牌可以用来交割赋钱。百姓们自然不傻,家里辛辛苦苦积攒下来的钱,东藏西藏生怕遭了贼,反正每年都要交人头税,还不如存钱庄去,一来是有利息,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