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六十九章 强敌退军(第1/2页)  大明涅槃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东门大战之后,皇太极改变了战术,后金精兵将大同团团围住,并且在城外深沟高垒,摆出一副打持久战的模样。

    对于这个变故,曹文诏并不慌张。大同乃明朝军事重镇,从洪武年间起便是大明对付蒙古的军事前沿,因此有“天下精兵出自宣大”之说。经过两百年的经营,大同物资丰厚、粮草充足,即便被围一年半载也尽可支撑。

    不过仅仅十天之后,朝廷援军便到了。原来崇祯皇帝接到大同告急的奏报后,极其吃惊。后金猛攻察哈尔部时,他忍了。因为那时正全力围剿中原匪军,崇祯不愿分散精力对付后金。等察哈尔部陷入危急时,崇祯慌了,他调派曹文诏执掌大同兵权,阻拦北犯之敌。对于这位百战名将,崇祯还是极为放心的。

    可是之后的战局却出乎预料,曹文诏一仗未打,直接缩回大同防守,后金肆意劫掠,长驱直入。崇祯心中掠过一丝不安,他仿佛看到六年前,后金大军绕过宁远,直插北京那一幕。这曹文诏搞什么鬼,自己对其如此信任,他却不出战,只是死守城池,万一后金不顾大同,直接进军北京,那第二个已巳之变不就出现了么。

    崇祯慌乱之中,想起了一个青年将军几个月前呈上的计略:议和。是啊,如果当初与后金议和,许以金帛,那后金短期内便不会进攻大明,只要给朕两年时间,两年!就能肃清流贼。可是

    他不想再做美梦了,议和是万万不可的。自己宵衣旰食为了什么,不就想成为一代圣君吗?议和之事一出,自己立时就成了宋徽宗,成就昏庸君主之名,这么多年的辛苦不就白费了。况且,那些整日盯着朝堂的东林党,没事都能整出点事,何况是议和这种大事,日后别想有清静日子了。

    可是皇太极的兵马已直指大同,办法总要想的。调集哪里的人马合适呢?中原战场因为王朴的愚笨,已无法将匪军困死,不如先调些军兵应急。于是立即修旨一封,命太监直送中原剿匪前线,让席铭率领京营回兵大同协防。

    这样还不保险,既然皇太极都跑到大同了,宁远的军兵不能在那吃闲饭,崇祯又下旨,严令宁远派出军兵,星夜驰援大同。

    崇祯的圣旨一到宁远,祖大寿等将官并不意外,毕竟朝廷花重金构筑宁锦防线,抵挡后金进攻是他们天然的义务。

    问题在于派谁去,皇帝圣旨虽未明确指派带兵将领,但是那句“尽遣辽东精兵”的意思,自然是高级将领都得去,最好由总兵祖大寿亲自统军。

    监军高起潜也是这个意思,他力主派祖大寿领兵前往大同。可是却被祖大寿一口回绝了。

    祖大寿的理由很简单:沈阳那头,皇太极不是没留人。万一宁远守军走空,皇太极派兵来攻,那可就糟了。这其时不能成为理由,沈阳方面确实可能出兵,但留其他将领镇守宁远不就行了,比如吴襄。这样祖大寿便可以带兵前往大同。

    但祖大寿的态度斩钉截铁,毫无商量余地。他在辽东五世为官,根基极为深厚。高起潜也拿他没办法,只好满腹狐疑的离去,转而派吴襄与吴三桂父子带兵赴援大同。

    祖大寿之所以坚决不离开宁锦,其实有其难言之隐。三年前,祖大寿在大凌河城粮草断绝,不得已投降了皇太极。而后陈说能够诈开锦州城门,借此逃回了锦州。不过回到明军军营后,他却说自己是逃回来的。幸好与之一起回来的席铭等人都守口如瓶,因此整件事的详细经过没有人知晓。

    不过,由于此事太过蹊跷,一直都有官员借此弹劾于他。幸好皇帝对其极其信任,祖大寿立而不倒。不过自此心中就一直存有一块心病。从大凌河城之战后,祖大寿就从来不离开宁锦一带。无论是赴京述职,还是外出赴援,概不前往。甚至几次皇帝奖赏前线将士,金殿召见祖大寿,他都以身体抱恙为由推脱。祖大寿的想法是:万一离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