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五十二章我们的请求(第1/2页)  我的三分之二人生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婆婆回去了。十天,婆婆给了我十天的时间,来满足我做个好儿媳妇儿的愿望。临走时婆婆也请了观音菩萨圣像和莲花灯,带回遥远的山东去了。还带走了我养的一盆花儿,一对儿翠绿的荷叶牡丹,在古香古色的陶瓷盆子里竞相开放。婆婆说:“信佛的人心眼儿好,看到你们搬新家了,孩子也好,我就放心啦!”。这一次回来,老人家也了了一份心愿,这也是我一直以来的心愿啊!爱是可以传递的,一辈儿人没了,还有下一辈人接着去爱,但是怨恨和误会不能往下传,越传越偏离了原来的本意,只会加深和加剧矛盾。

    渡和尚离开了居士林到广东云门佛学院学习去了,我和杨姐、姜姐,家里的居士们商量着冬天要给师父做新棉衣和鞋子。广东那里师父人生地不熟的,居士们怕一时之间师父没人供养,身体受苦。就算是修道之人,没完成道业之前也是肉体凡胎,风霜雨雪也会侵害身体,缺衣少食一样会影响修行的,佛家有云:身安则道隆啊!渡和尚也经常给我们这些居士们来信,洋洋洒洒三、四篇子,无非是叮嘱要明辨是非啦、多看经典啦,好好修行啦之类的。

    寒假的时候,师父回来了,背着一个很大的旅行包。打开来我才发现,里面居然都是《楞严经》的讲解磁带!三百多本啊,真不知道师父他是怎么辗转着倒车,把这些易碎的物品背回来的,从广东到东北,多远啊?师父在替我们这些徒弟们西天取经呢!师父对大家说:“这一套完整的《楞严经》,我找了好长时间。你们互相传着听,李居士负责记录一下谁借去了,千万别弄丢喽!”。嘱咐完了师父又给大家讲他在佛学院的见闻,我收拾着茶具,一边注意的听着。那些闻所未闻的新鲜事迹给了我很大的信心,尤其说到了禅堂的时候,我心想:我手里有《摩诃止观》,也就是大止观,据经义应该有个前方便的止观,也叫《童蒙止观》的才对,但是,到哪里才能找到它呢?

    居士们很久没看到师父了,很亲热,久久不愿离去。师父在杨姐家佛堂住了一晚,给大家讲楞严大义,在赵姐家讲了三皈五戒的重要性,在我家讲的是禅门里的机锋和南顿北渐的来历。这次渡和尚回来是因为他的养父病了,师父就顺便把这些淘弄好久才找到的宝贝带了回来,先给徒弟们开几堂课,也要去尽尽孝道了。大家不忍心再耽误师父的时间了,师父临走的时候对我们大家说:“你们可以自己申办一个念佛堂,那样的话,你们就可以名正言顺的聚会念经和打佛七了!”。

    是啊,我们咋没想到呢?这个建议马上得到了大家一致支持,大家委托大王姐和我来完成这个任务,大王姐起草了一份申请,拿来和我商量,看看还是否需要加点啥?我认真地想了想,觉得应该把当地居士的人数和发展情况,以及邻近县市的寺院情况说一说。新街区人口不少,信佛的人很多却没有一个固定的道场;上下两边的林业局各有四、五个区,都没有寺院和居士林。而新街区正是地处中间且交通方便,此是一;第二呢,新街区是个旅游城市,多一个念佛堂或居士林呢,也可以带动部分旅游业,既保证了安定团结又能发展经济,于公于私,都是极好的。大王姐觉得这个说法好,结合了当地的现实,就让我按照这个意思写出来,哪里不合适了我们姐俩再修改。

    一连几天,我写了改、改了再写,右手执笔的地方都磨出了硬疙瘩,写过了二十多遍以后,才满意了,拿给大家看。全体通过之后,寄出去了。可是这封寄托了太多人希望的信就好像泥牛入海一样,始终没有任何的消息回馈。我和大王姐不甘心,又写了两次邮寄了出去,依然石沉大海,杳无音讯。

    新街区的居士们,每个初一、十五都到孙娘家去,自发组织念《金刚经》和《地藏菩萨本愿经》。我负责写吉祥疏和超拔疏,这都是渡和尚在的时候留下来的,也只有我会这些。每个人都从家里带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