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章一 十里春风,碧水穿城,蜀岗晨露葱葱。(第1/3页)  血中涅槃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四月的扬州已是满目的苍翠,一带连接南北的碧水穿城而过,两岸盛开的迎春、杜鹃、海棠等粉黄之色,更添繁茂之景。

    自前朝大魏世祖炀帝 ,开凿运河连通四渠 以来,江南的稻米、江鲜、干货、果蔬、食盐乃至税银皆无需走陆路,从扬州府江都县,一路顺水,直达中京,比起走陆路,损耗至少减了五成。而商贩们,也经此水路纷纷将江南乃至岭南、蜀中的特产运至中京贩卖,而北地的豪商们也借此将皮毛、人参运至中京。如此一来,沿江州府无不欢喜。原本视为冗兵的厢军们,一下成了香馍馍,可押运、可护舟,逆风时甚至可以拉纤。虽商贾们大多吝啬,但总比没有强,好歹省了州府一笔不小的开支。遇到大方的,那些穷的快当裤子的厢兵们还能过几天有酒有肉的好日子。而扬州则从原来略有名气的江北小城,一跃成府,下辖三州七县 ,治所广陵。各地商贾,云集于此。又逢这太平盛世,各地手艺人、小商小贩、三教九流,闻腥而至。诸地风味的食肆、青楼、书院、戏楼开遍广陵城的大街小巷……

    再者,这扬州人本就是慵懒随和的性子。富豪人家习惯一日七食(早点、小中、中午、下午、晚餐、晚点、夜宵),且皆有家厨料理。据传曾有一北地豪商来扬,想品这花鸟烟雨、深巷书院之趣。扬城一黄姓盐商得知,递名帖,邀清晨时分至盐商所属的私家园林,北地豪商欣然受约。进园,先叹于园中满目翠竹,又惊于屋中精雕细琢之家具摆件。至早餐时刻,双双入座,却只有参汤、燕窝各俩,冷碟四份,最后端上的却是一净盘,上有四枚鸡蛋。北地豪商不免略有不屑。而黄姓富豪却淡然道:“此蛋,黄某人每日食两枚,蛋母以人参、黄芪、白术、大枣等细磨入饲。一枚约千五百文。今日四只,不免有杀鸡取卵之痛!”豪商不禁愕然,恭然道:“后辈陋见,自今日起,瑞连升皮毛生意的江南打理全拜托黄掌柜了,本号只收两分利。”

    平常百姓,虽不甚奢豪,但由这往来商贾所带来各种行当生意所得,比起往日不知翻了几番。故此也过上了早上“皮包水”下午“水包皮”的日子。东关街的太白酒坊、校场街的九庐分座、甘泉街的共和春面馆、天宁寺边的冶春茶社等等是扬州寻常百姓平日早食的常往去处。八、九月蟹膏肥腴之时,还可去富春茶社,点笼蟹黄汤包,加份大煮干丝,也可解了积聚一年的馋瘾。每到下午时分东关街的永宁泉、广陵街的广陵浴室、苏唱街的扬州浴室又是邻里街坊们辛劳大半日后,放松唠叨些家常的最佳场所,慢喝一杯茶、泡脚敲背,那本已酸痛的身体慢慢舒舒坦坦。

    广陵城内外,群丘连绵,虽不能称奇险,但皆有故事。或建有古刹名寺,或立有养性之观,香火不断、信徒无数,更有文豪大师之冢,善男信女、徒子徒孙们常年祭拜。但最负盛名的,却是蜀岗,中锋大明寺、东峰观音庵,西峰青翠一片,数路小径,且有悬湖一潭,恰是广陵人踏青的好去处。

    四月春尽,蜀岗晨露玲珑,群林碧翠青葱,西峰之上,一茅草覆顶之屋格外显眼。而此时,屋外之景,若有见者,不免捧腹。一老翁手执一破蒲扇,如同热锅上的蚂蚁,围着一奇形怪状的炉子乱转,而一貌似七、八岁的孩童蹲在一折弯了的竹管下,关注着一个小桶。片刻,竹管口落下细细的液流,尽入其下小桶中。见此,孩童不禁露出笑容。而老翁却一大脚片子佯向在孩童的屁股上踹去,笑骂道:“一蒸的么,卖给那帮傻子,记得留点。二蒸的么,就是咱爷俩的了。”说罢,又是一大脚片子,孩童憨厚一笑,而老翁却是怅然一叹:“唉,算了,你又不会说话。哑儿,看好了,咱爷俩今天的肚子可就靠你这眼皮底下的小桶了。”那个被称为“哑儿”的憨厚男孩却转头对老翁翻了一个白眼,回头又端视着那最多半斗 的小木桶。老翁轻唾一声:“笨瓜。”嘴角轻轻一扬,摇着破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