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粮票事件(第1/3页)  人生峥嵘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宜荷的第四个孩子昙玉出生后,宜荷的娘吴氏就有些不高兴了,嘟囔着说:“怎么又是个丫头片子!”她索性每次来了只带荟玉和承儒,对爱哭鼻子的桂玉非常讨厌,对三丫头昙玉更是有些嫌弃,仿佛她俩是多余的一样。让人讨厌和嫌弃的孩子总是能够自娱自乐,那时谁家也一样,孩子一多大人便没有精力再照顾,他们像一群被放养在山坡上的小羊,任由自己长大。不过桂玉是不会甘心被无视的,与大人一样孩子也自有一套自己的生存法则。

    时间很快来到了1960年,中国发生了百年不遇的大灾荒,七分钱一斤的玉茭面此时竟一下子涨到两块多,而且还再不断上涨。供应的粮食也变得越来越粗劣越来越短缺,当时流传着这样的童谣:

    “不是糠面窝就是谷面窝

    嚼着沙沙响,满嘴干锯末

    吃了两天红大米,吃得你妈眼着火”

    供应的粮食不够吃,大家纷纷挖野菜充饥,往往地里刚一露头就被挖走了,到后来连野菜也不情愿往出长了,饿死人的事早已不被关注,到了八月,晋阳饭店竟发生了一起撑死人的事。如今六十岁以上的太原人应该还记的。一天,有个年青人饿昏了头,他决定豁出去了,到饭店里狠狠吃一顿再说。来到饭店他先点了一碗刀削面,很快一碗就见了底。他想着反正吃了这顿就没有下顿了,一不做二不休,一口气他又要了三大碗。饭店服务员还没有见过这么大食量的客人,但也没有多想就端给了他。等四大碗吃下去他也不说话只在那儿定定地坐在等着人家处置。可是也许是因为饿得太久,现在一下子吃下这么多胃口难以适应,还没等人家“处置”呢他就一命呜呼了。

    荟玉仍旧每天带着弟弟上下学,不过放学后他们不像以前那样径直回家,而要绕到学校后面的地里去挖野菜。她背着弟弟一路找一路唱着歌,等装满那只小书包他们就一同回家,这时母亲的饭也做好了。

    不久前宜荷做饭开始分出了层次,第一碗干的先给安怡民。这是由玉米面掺榆皮面做的面条,因为玉米面粉没有粘性所以不能削太薄,通常只需两三刀,安怡民戏称这种饭叫作“两面三刀”。不过即便是“两面三刀”也是安怡民一个人的待遇,其余人只能吃野菜稀饭。煮完面条宜荷将野菜倒进去焯一下,然后捞出与高粱面拌匀下锅,等煮好饭就成了。尽管口粮紧张宜荷总能想办法将一个月匀下来,可她没有想到的是没过多久一个严重的失误让他们全家差点儿断了粮。

    宜荷喜欢将粮票压在那只漂亮的闹钟下面,随用随取。那是他们家里镇宅的宝物,自然也是放最重要东西的地方。那天她又领回一个月的粮票压在下面,可是第二天准备要用时才发现闹钟下是空的。闹钟滴滴答答地摆动,它除了会滴滴答答什么也不会说。宜荷以为闹钟在同她开玩笑,她将闹钟下面的柜子翻了个遍,又将柜子周围以及家里所有的犄角旮旯儿也寻了个遍,可是家里就那么大,哪里有粮票的影子!要知道这可是全家人一个月的口粮,整整八十斤!

    宜荷颓然地坐在炕上,直到安怡民下班。安怡民听完妻子的哭诉卷起了一支纸烟,医生曾告诫过他要戒烟,可一遇上烦心事他就控制不住。他又猛吸一口问刚从外面回来的荟玉:昨天下午爸爸妈妈不在时家里有人来过吗?荟玉想了一想说:新搬来的邻居王进三进来了一下,那时我正带着弟弟在院子里,开始没看见他,等他出来时我才发现。

    王进三?原来是他?此时安怡民已经吸到了烟屁股那儿,火星将要熄灭时他又猛吸一口让烟叶彻底燃尽。

    民警很快将王进三带走了。王进三是个光棍,无父无母,无子无女。他搬来大杂院刚刚半个月。

    可是王进三的嘴却比鸭子的还硬,一天下来主审的中年民警实在不耐烦了,不想再审下去,另一个年轻民警却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