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157章 泪滴(第3/5页)  亿万宠婚:一见玄少误终身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镂空的连理纹,整块玉佩的雕工细致而精巧。玉的上方有两颗水滴般小巧的玉珠子,一条红线打成的梅花结将它们紧紧系在了一起。

    玉佩是昨日傍晚时分郑如在静水庵的东山下捡着的,而木匣子是郑如和师父妙玄师太寻要的。

    静水庵是郑如带发修行的庵院,这是一座很小很普通的尼姑庵。庵院的墙角边长着乱七八糟的杂草和叫不出名的野花,阴湿处青苔点点可见。静水庵的正门左边有一棵高大的银杏树,树干粗大,树叶葱葱茏茏,像一把把小扇子,小小的银杏果子也挂满了一树,不少枝叶跨过墙壁伸进了庵院里。

    在这初秋的时节,银杏树一天天寂寞地屹立着,转眼间叶子从绿色开始枯黄,渐渐如飞舞的蝴蝶一样纷纷往下飘落。庭院里开始覆满了银杏叶,一片一片,细细的纹络,分明带着时光的痕迹。

    郑如早上打扫院子,看着满院枯叶,到底是抑不住心底的忧伤,偶尔立在树下,就那般看着叶子静静旋下,无声亦无息。

    此时,郑如的屋子里还残留着点点茉莉花的味道,她是不喜欢焚香的,这味儿是三妹郑苹刚刚来时留下的。

    郑苹是一个可爱的姑娘,刚刚过完十七岁的生日。当她午后穿着一身薄薄的粉色绣木莲花长裙出现在郑如的面前时,郑如正在随手翻看着一本书。

    郑如欣喜地打量着这个好些天未见的妹妹,圆圆的脸蛋粉润晶莹,她似乎又出挑地好看了许多。郑苹的腰间习惯性地用素色的纱丝系成一个别致的蝴蝶结,乌黑的头发全部绾在了头顶,盘做一个简单的单螺髻,只松松地别了一支葵花样铜簪。

    “姐姐,我送饭过来了。”那是刚刚郑苹推开门时对郑如说的第一句话,她对着郑如甜甜一笑。

    郑如是年初进了静水庵的,这一年的她是二十二岁。郑如家中清贫,祖上倒也是书香门第,只因到处战乱才不得不一路南逃,到了这块土地才算是安顿下来。一家守着几亩薄田过日,父亲略懂医术,时时上山采了草药变卖。他们带着三个女儿和两个儿子,但高兴的是,女儿们懂事孝顺,两个儿子读书亦很上进,一家人倒也和和睦睦。

    郑如身体从小便不好,每到春天便会咳个不停,严重时气息都难喘,据说是从胎里带来的寒气。虽经过父亲和不少郎中的调养,但依然不见大好。

    曾经有人说,这样的病症须得出家念佛,六根清净才会全好。一家人都不信,但郑如的病似乎是愈发严重,不得已,郑如主动要求到庵院里来静养身子。父母都觉得很对不住这个女儿,便隔段时间让郑如的妹妹郑苹给她送一顿家里做的饭去,看看郑如,好让郑如别想家。郑苹懂事,明白父母的意思,坚持到静水庵来,风雨无阻,好在家里离静水庵并不远。

    静水庵是爹娘找的,按照父母的意思是,这座庵离家近,庵里事情倒不繁琐,对待姑子也是不差的。郑如来到静水庵,看这里山清水秀,倒也喜欢这地方。只因郑如不同于其他的姑子,所以便在庵院里带发修行,她跟着一位法号妙玄的师太学习经书和打坐,早起晚睡,倒也渐渐习惯,身体在不知不觉中竟也渐渐恢复了不少。

    “姐姐,你要尝尝今天的饭菜,这可是我亲自做的。”郑苹来到郑如的屋子里,一口一个“姐姐”的叫着,声苹极清脆。

    她帮着把饭菜摆好,又拿过家里做的糯米红枣糕点、葱香油酥饼和一些平常的水果:“过些日子便是中秋节了,娘说,姐姐虽是一个人在庵里,但照例还是要祭祀月亮神的,这不,让我多带了这些来。”

    “娘想得真周到。”郑如将书收好放在榻边,拢了拢幔帐,站起身来给郑苹倒了一杯茶水,但抑制不住内心的伤感,这将是她在外的第一个中秋节。郑如拉过郑苹的手,一阵心酸,两滴晶莹的泪珠在眼眶里打转儿。

    郑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