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二十六章 火车上1(第1/3页)  雨之倾城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1980年到1984年到底发生过什么?内地出现过流行歌手吗?平时张雨婷偶尔也到延峰市的音像店里逛过,虽然没买,却在柜台外仔细瞧过,几次转下来,没有发现有什么流行歌曲的磁带,都是些国家歌舞团歌唱家的专辑。

    如何推出自己的流行歌曲,走上演艺道路?张雨婷几个月之前的计划是先取得歌曲的著作权,之后当一段时间的天涯歌女,如今事到临头,又觉得不可行,第一步登记著作权估计就很难通过审核,国广局那可是神一般的存在啊,一直到1995年,演唱《坏女孩》那位歌手还被禁了七年呢。想了想,张雨婷放弃了去延峰市新闻出版局(此时国家新闻出版署与广播电视总局还未合并成国广局,为两个部门)的打算。既然没能取得版权,街头卖唱有什么意义?学西单女孩?那也得2000年后才行。

    1984年中央电视台举办了第一届全国青年歌手大赛。参赛规则要求的是美声与民族唱法,流行歌曲的通俗唱法根本行不通,上去也是白费力,想想崔健当初参加这样的比赛,第一轮就被淘汰出局,可想而知了。在这个年代主流的媒体与专家评委依然认为通俗歌曲不入流,或者是认为资产阶级靡靡之音。

    这也是张雨婷一年多来,没有想去加各种歌艺比赛的原因。

    偷渡日韩不行,偷渡香港似乎容易一些,就是她不知道怎么偷渡啊,前世没去过深圳,蛇口和深圳湾在哪?或者走陆路扒铁丝网,那也得知道从哪里去扒再或者出钱找蛇头帮忙?张雨婷钱都充公了。拿不出那么多钱。唉,看来没法学那些在港娱日娱韩娱混得风生水起的重生创业故事了。

    好吧,我再想想,找找其它的办法,目前国内娱乐业还未起步,的确比不上港台日韩,可不也正说明这里未来的市场潜力巨大,更有发展的余地么?逆向思维让张雨婷似乎感悟到些什么,仔细搜索着记忆,找1985年后的社会信息。

    记忆中,流行音乐是从1985年起才开始在内地普及。出现了几个有名的歌手,其中成绩最好的是张蔷,84年底出道,十六岁的小姑娘,一年出19张专辑,张张畅销,总共出过30张专辑,总销量比邓丽君还多,以致87年登上美国时代周刊,排名在邓丽君之上,88年后,随着她的出国及港台流行歌曲的登陆,她的影响力才渐渐削弱下来。

    张蔷的歌曲,都是翻唱的,那么多专辑,她所在的公司都付过原曲作者的版权费了么?还有,她是如何出道的?这两个问题的相关信息,张雨婷记忆中没有,只在信息中看到她首张磁带专辑《东京之夜》有yn音像出版社的名字。

    音像出版社不是只引进和发行唱片么?能和唱片公司一样自己制作?张蔷的磁带到底在哪录制的?张雨婷在记忆中找不到答案。

    想不明白就算了,亲自去找答案吧,也许他们能制作唱片,也说不一定。再不济到了那里,多少能打听到相关的渠道。

    有了打算,张雨婷便把自己的想法与父母详谈,解释了流行歌曲即将普及,成为大众喜闻乐道的一个休闲选择。它具有贴近生活,口语亲切化、时代性、个性和通俗易懂等优点。并预言从明年起,流行音乐就能拥有全国的舞台。而她,则是这个舞台的创造者之一。

    对于女儿的能力,张文竣与赵惠琴已见过,没多少置疑。就是对她一个人出远门不放心。张雨婷又费了一番唇舌,好不容易才说服父母不陪她出行。年纪小出远门,她是真的不怕,前世她十三岁就敢一个人离家出走,到几百公里外的省南部城市逛了几天才回来,如今她又有什么可紧张的。当然在父母的面前,她解释的理由是一个人出行可以体现独立生活能力。

    九月十六日,张雨婷怀揣着五百元,背着一个斜挎包,买了张从延峰到鹰潭的硬座票,踏上了去西南的火车,等到了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