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三十七章 半人半兽(第1/3页)  抬棺匠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山海经西山经中曾经记载凡西次三经之首,崇吾之山至于翼望之山,凡二十三山,六千七百四十四里。其神状皆羊身人面。其祠之礼,用一吉玉瘗,糈用稷米。这就是关于一种祭祀的记载,只不过很简单,只是点到了一下。但是从这蛛丝马迹当中我们也能够看出这祭祀仪式的远久,存在的时代之长。”

    冯雨柔于是给我们解释了一下山海经这本书。

    听完之后,我就了解到,原来山海经乃是中国先秦古籍,也是中国古代保存神话最多的书,夸父逐日、精卫填海、大禹治水这些人尽皆知的神话都从这里来。

    因为它年代未详、作者未详,它是部举世公认公认的古代奇书,其内容却是无所不包、无奇不有。

    从古代开始,它就是本令人抓耳挠腮读不懂的“天书”,连司马迁在其史记中都老老实实地称“至禹本纪、山海经所有怪物,余不敢言也”。

    “其实从古至今所有的史学家都对山海经中的内容进行翻译,这是一个浩大的工程,其中的所包含的东西是不可复制的。内容上远远超越和俯视我们现代人的,我们现在的所有想象都是它的孑遗,超不出它的范畴。”周教授笑着对我们几人说道。

    自后周教授就和冯雨柔说了一些我们听不懂的话,什么先古文明源自于祭祀文化,先祖文化只有从祭祀才能够研究透彻。

    我心里一直在想,那个人神并列的时代到底是杜撰出来的还是确有其事,毕竟那是一个没有文字记载的时代。

    “四川的神话学者袁珂曾研究山海经二十余年,我之前有幸拜访过他老人家,他对山海经其内容的一句评价可以说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

    “什么话”我好奇的道。

    “匪特史地之权舆,亦乃神话之渊府,这句话成为山海经的绝妙评价。一方面对于其内容的地理位置进行肯定,另外一方面将神明之力提升到了一个高度,将一种超脱于自然自力的神明之力摆放在世人面前,令很多处于现代理性思维的学者进行望洋兴叹。但是袁老先生却在01年去世了,这也是学术界的遗憾,若是袁老先生能够活着的话,就一定会对这祭祀神坛能够解释清楚。”周教授惋惜的说道,也能够看出周教授对于袁老先生去世感到遗憾。

    “老师,你是怎么认识袁老先生的”冯雨柔若有所思的问道。

    “怎么了”

    “没什么,我之前用的那本参考书就是1980出版山海经校注,我看作者就是袁珂先生”冯雨柔的语气虽然平淡,但是我知道能够研究山海经的人绝不是什么凡夫俗子。

    “其实这件事情说起来很蹊跷,当时我老师过世已经几年,我老师之前又和袁珂先生是同学,都毕业于成都华西大学中文系。可以说是我跟着我老师沾了光,因为1984年国家成立中国神话学会,袁珂先生任主席,找我去参加成立仪式。虽然我老师虽然去世了,但是我老师还是有着几番薄面的,所以才有幸认识了袁珂先生。”周教授说的时候,眼睛当中充满了一丝的幸福。

    看来学术界的人对于参加活动能否受到邀请还是很在乎的。

    “哈哈我跟你们说,那次去的时候全部都是七八十岁的老研究学者,最不济的也六十多岁。我算是最年轻的,正是抱着一腔热血为祖国考古事业做贡献的年龄。于是袁珂先生就让我作为青年代表发言,最后我回到陕西我才知道,我那次真的是莽撞了。参加成立仪式的老研究家和民俗文化学者一个比一个厉害,都是国内的佼佼者,而且我们现在用的教材几乎都是他们编的。我记得其中就有几位老者是国内著名大学的中文系教授、还有一个是国学研究院院长。当时我真是班门弄斧了”周教授意气风发的给我们讲述起当年自己的牛逼事件,我听完真是汗颜,但是还是被周教授年轻时的那股冲劲给折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