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三百二三章 十年(第1/2页)  心影赤子星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首都大学论及身世可谓是三朝元老。

    后秦末期,中华日渐沉沦,外有列强环伺意图不轨,内有民族矛盾激化起义者众。

    政治腐朽民生凋敝,科技经济全面落后,已是大厦将倾。

    国内有识之士从未坐以待毙,有变法维新改革之试,有振兴民族实业之措。

    奈何时运人心不济,终究付诸东流。

    后秦变法失败后大多政策被推翻,唯有寥寥几项得以留存发展。

    贯彻新派教育理念而创建的京师大学堂人才济济桃李满园,渐渐成为中华学子求学圣地。

    再之后几十年战火不休,全国高等院校颠沛流离,也曾经炮火洗礼。不少学校一度开不出教职工工资,靠教授卖字种田为继。

    京师大学堂却要滋润许多,有当年巨额不平等条约赔款的退费办学款供养,倒是逆势出了不少成果。

    前汉建国后,与清华学堂一同被称为汉府双璧,共为中华教育顶尖学府,尊荣无量。

    若按常理发展,这两大学堂当可瑜亮互勉,成就一番佳话。可惜世事无常,前汉立国十七年后举国陷入一场风波。

    全国文化、教育,尤其是传统文化遭受极大破坏。

    人们将古中华道德一杆打倒,尊师重道被视为守旧糟粕,努力学习被视为反动。作为文明载体的建筑古迹、文玩古董遭受了千年未有之浩劫。

    故宫被更名血泪宫,雕塑砸个粉碎;嵩阳书院碑帖被铁锤敲击,霸下断头……

    后秦史家多有忌讳,对那十年间事多春秋而过,寥寥几笔作数。

    前汉便不怎么客气,专门揪着那日子细细钻研,据说长城便是毁于其时。

    长城湮灭于何时从来不见于史料,但后人俯瞰诸朝,也就那段疯狂混乱的日子可“担此大任”,纵不是它也是了。

    京师大学堂原址不过是衙门偏的院,前汉建国后方才迁往现地。乃是后秦鼎盛时建造的风水园林,几经易手俱是豪门望族,不乏贵胄皇孙涉足其中。

    虽比不上苏杭园林,却也多上几分帝京风韵,精巧之余兼有奢豪之气,文物遍地。

    如此“封建糟粕”自然逃不出人们的眼睛!

    京师大学堂被砸开校门,蜂蛹而入……

    倒不如说那时的学生本身就是时代的裹挟者,自然而然地里应外合。

    我们暂时不去关注哪些被批斗打倒的人的命运,将目光专注于物什。

    十年损失多少已不可考,不过通过现在燕园的规模可略做推测。

    帝都大学总面积有汉一朝扩大了三倍,华夏百年又有增减,却只将将达到古书文献中原燕园的描述而已。

    据说燕园本为双园合并而成,如今不过大学一角,不复从前盛景。

    “当然最惨的还是清华,因为出身不好,可是直接除名了哈!”

    岳川领着孙灵修游览燕园,讲着几所大学前世今生,颇有指点江山的风貌。

    “那清华本就是洋人不怀好意扶植的,战时也就罢了,团结一切可团结的力量嘛!这一到清算的日子,可没有咱们根正苗红的护身符!”

    清华学堂被裁撤,遣返了接近半数的“洋老师”。剩下的教职工要么接受劳动改造要么深入偏远山区为劳动人民奉献教育力量。

    学生们热切投入“历史的伟大进程”中,积极作出“人民的选择”,也没有多少学习的热情。

    后来平反,各学科被拆分并入各大高校。

    如今首都大学还有“水木园”校工联合会,不过已经只是一个不太特殊的学校组织了。

    “你看!那里就是前汉最高研究院故址。刘榭啊!还真是可惜!若他不是生于帝王家,怕早就名垂青史了!”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