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14 海原大地震(第1/3页)  悠悠大槐树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民国9年12月16日夜,黑沉沉的夜色笼罩着这片辽阔的土地,外边天寒地冻,为了省灯油,人们吃过晚饭后就早早进入了梦乡。忽然,天空火球滚动,雷声贯耳,大地在剧烈颤抖,一柱香的时间后,70多座繁华城镇消失得无影无踪,这里所有的一切都被毁灭了。这次地震使甘肃省的中部、东部和南部几十个县全部被横扫,它东起原州,经西吉、海原、靖远等县,西端一直到达景泰县,2万余平方公里几乎成了无人区……根据各种消息得知,新疆、陕西、山西、绥远、青海、四川、云南等省,也在剧烈地震下出现了大面积灾区……同时全球也在疯狂的“打摆子”,世界五大洲都出现了超强震感……这次地震,因为属甘肃省的海原县最严重,故外界称之为“海原大地震”。

    以上是半年后,兄弟俩个返家时,积发带回来日记的一部分。他们此次前去救灾,不光刨出了许多被掩埋的群众,还和老师做了地震研究,同时记录了相关受灾资料,为以后完善县志和地方志,提供了充足的信息。

    博约和积发跟随省立七师的师生们向西前进,在六盘山附近的县发现,这里的灾情远远大于渭州府。当地有幸存者给他们讲述:那天晚上,六盘山区晃动的厉害,吼叫声如打雷,众多山头滑落河谷,坡坡坎坎凸起为小山丘,原本平整的大地突然裂开深沟,从地下冒出了黑水,差不多一柱香的时间,恐怖的地震葬送了整户整村,甚至整个镇的人。

    七师的师生们争分夺秒的解救被困人员,省立二师的师生们随后也赶到了,她们已经突击补习了紧急救护知识,一到达现场就立即投入工作。到了晚上,各校师生在搭的帐篷里休息,教师们就利用这段时间给大家上课。历史老师杨德望说:“咱们甘肃位于民国的西北地震带上,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多震的省份。其中的海原县一带,是这六盘山地震区最活跃的中心,平均每300年就有一场大震。从1306年元朝时期原州南的65级地震,到1622年明朝天启年间的原州北7级地震,其间相距316年,1622年到民国九年又是298年。魔鬼的脚步围绕着“300年”,一直在来来回回地转圈。但是,以前没有人推算,也没有人警觉,这其中也包括我,直到这个历史的巧合再次来临时,我才恍然大悟,然而一切都晚了……”

    同学们停了啧啧称奇,也有人惋惜不已。积发说:“杨老师,我发现地震前有反常现象,咱们可以将预兆告诉群众,这样可以在下次地震前判断出来,减少不必要的伤亡!”杨老师赞许地说:“这个我以前就发现了,不过你现在能提出来,表示已经很用心了!张博约同学,要不你先给大家讲讲!?”

    积发更正说:“杨老师,我是张积发,我哥张博约在你身后呢!”杨老师不好意思的说:“对不起,你们双胞胎太像了,我不容易分清楚!你还是先给大家讲预兆吧!”积发讲道“我发现地震前的预兆很多,主要的可以归纳为三个方面:首先,地下水异常,清水变浑,有时冒气泡,有的变颜色,有的变味道。水位变化很大,旱井有时也冒水。其次,动物异常,家中畜禽不愿进圈,狗会不停的狂叫,老鼠满街跑,麻雀乱飞乱撞。最后是亮光和地动声,地震前天空会有火球滚动,地下有咯吱吱的声音。”

    杨老师鼓掌表示赞扬,他说:“张积发同学讲的很好,大家都熟记了,救灾的时候讲给群众听,这样有关地震的知识就可以普及下去!”众师生纷纷表示赞同,张博约说:“杨老师,我觉得这个不好记,灾民们多数不识字,很容易混淆忘记,不如我们编成歌谣或者顺口溜,这样琅琅上口,大家方便记忆!”众人听了齐声称赞:“这个方法好!”杨老师意气风发说:“两兄弟想法就是多,和别人不一样!咱们大家集思广益,就共同撰写一篇顺口溜吧!”

    经过反复修改,七师师生们终于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