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十六章、仿制(第2/3页)  宋行之活在徽宗年间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德读了再读,因为手受伤(这大概现在可以归类于幸运了),她不用练琴不用练字练画,也不用女红。吴氏忙得连续几天都没空来看她,也常常不在府内,何苏释也三天两头的不见面,离入院考还远得很,也不知道他在做什么。

    她万分痛苦的啃诗啃词,还得抽时间查找地图,古代和现代对同一个地点的称谓很多大不相同,还有更多完全不同,她记得的出名地产茶之地,在此时一大部分都不为人知,真的想一一找出来,没个十年八年几百号人谁能办到?

    这日偏午间正憩完毕了,要继续捧着本白乐天地诗痛苦的消掉一个下午,何苏释却急匆匆的跑了过来。他抖着手中一叠纸张,道:“你看看有没有什么问题”

    苏沉放下手里的诗集,腾出左手接了,是一叠用碳素笔画的简单地线条勾勒,大概是简洁的草图,第一页图上画了三个图形,一个像包袱,一个像扫把,还有一个像以前大叔大婶扛着用来插冰糖葫芦地那根上端是稻草下端是木棍的长长地东西。

    “这是什么?!”苏沉丈二的和尚摸不着头脑。

    “灭火器!”何苏释掷地有声地道。

    “我就知道你看不懂。”他兴致勃勃的指着那张纸解释道,“看到这个没有?”

    “包袱?”

    “错,是水囊和水袋。这个长长的像扫把的东西是麻搭,最后这个是唧筒。”

    “完全听不懂……”苏沉很直接的承认自己科学素养很低。

    “听不懂也是正常的,这些都是现在的专有名词,我也不很懂。”何苏释耸耸肩,“但是你只要知道它是灭火器够了,我跟你说说原理和结构,你看有没有什么地方不对。”

    “这个灭火器由长竹制成,下开窍,用布帛来裹住水杆,自窍唧水的筒型水。布帛必须紧裹在水竿上,起活塞作用,如果我们用手来回拉动水杆,就立刻会在一个密封的器皿中产生正压和负压,大概在二十万帕大气压强下。”他不确定的道,“不是很肯定,我算法很简陋,但是压力绝对会将水从竹筒开窍处吸入和喷出,在这……”

    “停!”苏沉头痛的喊道,“我自从升上高中物理就没得过五十八分以上,毕业考试是运气好混了个十分,你跟我说这个,还不如对牛弹琴呢!”

    何苏释很无奈,“但是现在知道这个东西的除了我就剩你了,如果不想没完没了的实验,就只能完善设计图,你给看看有没有什么问题。”

    “我不会这个,除非你拿实验品出来。”苏沉想了想,道,“我以前军训的时候是校消防表演队的,对这个东西有手感,你做了成品出来让我上手试试就知道了。”

    “你以前用的是二氧化碳的灭火器吧?”何苏释狐的道,“跟这个有什么关系?”

    苏沉自动无视他的话,问道:“为什么用布帛来裹水竿?”里面的材料,除了绣子,她就认得布帛。

    “布帛吸水又相对便宜。”何苏释答道。

    “那为什么不用棉絮?棉絮更吸水也更便宜啊?”她想了想,道。

    何苏释愣了一愣,也想了两分钟,之后直接从怀里掏出一支碳素笔,将材料里面布帛那一栏唰的划掉,改成了棉絮。接着道,“还有呢?”

    “暂时只有这个了。”瞎猫撞上死耗子,你想让撞几次?

    她翻了另外一张图,里面是一架大车,上面放着梯子水管等物。苏沉再度愕然了,她忍不住问道:“这又是什么?”

    何苏释笑道:“我改造的,本来应该叫做云梯,现在应该也可以叫做云梯。本来是打仗的时候用来攻城用的,我改造了用来灭火。”

    他滔滔不绝的道:“我实地各处考察过,京都之内几乎月月有火灾,或大或,七年以前的大火灾烧掉了一整条街,就是那之后宋徽宗才建了潜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