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111章 一只眼(第1/2页)  大唐之惊梦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三月初的北方大地,依旧寒冷,冻的人瑟瑟发抖。

    寒风刮过,天地间依旧一片寂静。唯有点点绿色顽强的钻出了地面,点缀着大地,带来了春的希望。

    长子县西二十多里处,有一镇,镇名大南。大南镇不大,两百多户,千余人。

    俗话说:靠山吃山,靠水吃水。大南镇背靠着发鸠山,资源丰富,加上田地虽然不多,但是也算肥沃。

    勤劳能干的大南镇在太平盛世里,就算不富足,那也应该过着安定温饱的生活。

    可大南镇的贫穷却在长子县里属于头一号,甚至已经达到了让人一听色变,不敢踏足的地方。

    甚至有句传唱的童谣:“嫁女不嫁大南男,娶妻不娶大南女。”

    就足以说明附近百姓对大南镇的看法了。

    大南镇落到今天这般地步,原因只有一个,那就是在大南镇西边发鸠山上,盘踞了一伙土匪。

    匪号‘一只眼’的大当家其名不详,于十年前在发鸠山上落草,大南镇以及周边的村落就倒了霉了。

    十年前,大南镇还是一个有户六百多,人口三千多的大镇。只十年功夫,就凋落至此,可见一只眼率领的这支土匪残暴,残忍的破坏力了。

    官府也不是不想剿灭这支土匪,长子县衙门,潞州府,甚至是河东道,都派兵前来围剿十数次,奈何发鸠山山形险峻,易守难攻。

    一只眼又极其狡诈,官兵来得多了,土匪就往大山里一钻,你连人影都寻不到。

    在搜寻时,只要你一不注意还得挨上冷箭、陷阱等丢了性命。

    官军来得少了,不但剿灭不了土匪,反而成了给一只眼送装备的运输队。

    所以,十数次剿匪,皆无功而返。

    此消彼长,一只眼每经历过一次围剿,声威便壮大一次。到了现今,已经是一个拥有五六百人的大寨了,在潞州乃至河东道,都算是排得上名号的悍匪了。

    三月初八这天午后,大南镇来了一支队伍,这支队伍很是奇怪。

    说他们是军队吧,可是足足赶了一百多辆的马车。可你要说他的商队吧,马车前后又有数百骑身穿各色布甲的精壮汉子,手持各种武器。

    大南镇百姓惊疑不定的看着这支奇怪的队伍,纷纷在心里猜测,这支队伍来大南镇要做什么?干什么来的,剿匪?还是行商?

    行商不可能,大南镇通往西边的官道被土匪截断数年,已经荒废长草了。

    再者说,大南镇都穷得叮当响了,人均一条裤子都做不到了,何来的钱和货,既然都无利可图了,值得这么大的商队过来?

    剿匪也不像,虽然这次队伍比以往来的军士都要显得精良。可以往哪次来剿匪的军队不是打满了旗号,声势浩大的前来,而且让人一看就知道是所属于何处衙门。

    可这支奇怪的队伍居然连一面旗帜都没有。

    按走南闯北见多识广,即当过府兵,也做过衙役的吴老二断言,这不是军队,至少不属于所知的任何一支队伍。

    这次队伍既不喧哗也不扰民,而是径直的穿过大南镇,在西边的一个枯草丛生,原大南镇的晒谷场上停了下来。

    事出反常必有妖。

    大南镇的百姓深受土匪之害久已,留存下来的人也都有了独特的生存之道。

    那就是各自回家,紧闭屋门,不闻不问。

    “安营扎寨。”

    随着一位少年的一声令下,整个队伍有条不紊的行动了起来。

    这支队伍正是张博率领的野营。

    二月初六这天,野营就被赶出了洛阳城,踏上了不一般的征程。

    两百精壮辅兵,几乎人手一辆的马车,车上载着满满当当的物质。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