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5.为了再次考学,努力赚取复读的费用(第1/4页)  河东往事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5为了再次考学,努力赚取复读的费用。

    阿良觉得人这个动物有时很奇怪,当你跌落谷底的时候,内心反倒非常坦然了,就好像村里人常说的:债多了不愁,虱子多了不痒一样。但当你再爬起来后,你的斗志会更坚定。

    没考上就没考上吧,差就差吧,阿良后来也想通了,他如果不复读,这么多年的努力就真的白费了,他可以从头再来的。没钱,那他就去卖菜试试。

    决定卖菜,说干就干,父亲给阿良置办的家当,就是一杆秤,一部自行车和车后座上的用俩根木棍绑好的一对竹筐子,以便于装菜。

    到哪里贩菜呢?就到呼市城里为市民提供蔬菜的摊点去进货。那时候,城里卖菜的点很多,都是国营的,私营的很少,郊区菜农种菜也是上交给卖菜点的,很难和菜农在田头买到蔬菜。和阿良一同卖菜的同伴是比他小俩岁的名叫“三三”的小伙子。每天他们俩搭伴而行。

    开始的时候,国营卖菜点只让他们每次每种蔬菜最多买五斤,而他们村里当时主要能卖掉的蔬菜一个是茄子,一个是青椒,一个是圆包菜。他们每次大约要买100斤左右蔬菜,所以要反复排队买菜,有时有的市民看见他们买菜还意见很大,对着他们乱吼,好在那时他们看上去像现在的流民,光脚的不怕穿鞋的,实在不行也骂回去。

    后来,阿良觉得这样进菜太麻烦,就和三三合计,他们要从这个国营菜场的卖菜员下手,让她直接在后台把菜卖给他们。为此,他们买了点礼物,在他们常去的那个菜场,等那位女卖菜员下班时,他们和她说明了来意,意思就是让她直接把菜一次性卖给我们,阿良俩个千求万求,最后送了点东西,人家终于答应他俩,到她那里进菜,一次性把他们要买的菜买够。

    其实,她为什么肯那样做,他们也看的出,大热天的她卖菜也不容易,给市民们要一斤一斤的称出去,确实也很辛苦,而且随时准备着顾客,有时市民们也很挑剔,没有好言好语。而一下子卖给他们一部分,可以减轻她的劳动负担,自己又不损失什么,她何乐而不为呢

    人有时就是个善于权衡利益的动物。实际上,他们这样卖菜,赚头也是很微薄的,100多斤菜,跑一天骑上百里路,最多也就赚十多元钱,亏得他们年轻,否则真的跑不动的。阿良记得第一天卖菜,他挣了12元,还剩了点菜自己家里吃掉了。

    通过这次卖菜,阿良第一次尝到了交易的甜头。其实他骨子里很想做生意的,虽然在当时它很不起眼。而现在看来,后来浙商遍天下,估计也是从这种最原始的积累开始的。

    当然,阿良在那个暑假也有赔钱的时候。其中一次就是卖西瓜。他和三三有一次路过城里一个西瓜摊,摊主正在处理他的西瓜。一个一元钱,很大的,算下来一斤一毛钱不到。阿良想这是个好机会,买个十颗,一斤赚5分钱,也能赚个几十块,但一百斤西瓜自行车驼起来不是一般的沉,远比一百斤蔬菜费劲,而且他卖了一天,一颗也没有卖掉。那时人们生活确实不富裕,农村里很少有人吃的起西瓜的,虽然价钱不贵,只有一毛五分钱一斤。后来还不小心摔烂俩颗,俩个菜篓也被压坏了,真是赔了夫人又折兵。不得已,几个西瓜只好自己家里吃了,总共赔了十多块钱。

    由于阿良卖菜不欺心,也不缺斤少两,所以后来卖菜也比较顺利。总体来说,一个暑假赚了200多元钱,只是每天骑自行车来来往往很辛苦,但为了能够上学,辛苦他也认了。到1990年暑假开学,他已经挣够了一学期的补习费,那时补习费一学期是120多元,加上别的费用也不超过200元。

    当然,在暑假里卖菜期间也常遭人白眼的,其中就有一位是和阿良有点亲戚关系的人。

    他也是一个普通农民,在他的世界观里,只知道像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