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一百零一、宁秀依南下(第2/3页)  新汉书太史信列传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村民把多生孩子当成了人生第一要务,早生多生使劲生,子子孙孙无穷匮也。

    二来经济发展后生活水平上升,粮食消耗量增加。在新汉帝国立国之初,经历了长达十年的改朝换代战争及几次与鲜卑汗国大战后,民生凋敝。作为帝国皇帝的秦平燕甚至为了体恤百姓都不敢天天吃猪头肉,一些开国功臣连件像样的礼服都没有。而到了秦峻登基后的这些年,普通百姓不一定吃得起茶叶蛋,但一个月吃上一次肉基本还是可以实现的。许多富人养的狗伙食比霍慎行都好,狗窝也比霍慎行住的房子更大。生活水平的上升导致全国对粮食的需求量猛增——更多的家畜、宠物都需要更多的粮食来喂养,精加工食品的大行其道也需要更多粮食原料。

    三来常备军增加,粮食消耗量上升。在古代,部队官兵常常要从事生产,满足自己所需的粮食及其他开销。例如三国时期士兵屯田种地,两汉在西域驻军的屯垦活动。而近年来女皇秦峻安排司马康和全戎等人训练“忠勇营”、“弓弩营”、“重炮营”等精锐部队,更装备了一支舰队。为了应付这巨大的开销,女皇秦峻开办了官方商行“龙凤远”。官方商号的巨大利润自然能够应付上述部队开销,可这新增的十余万军人需要吃实打实的粮食。同时伴随官方商行的盈利,更多人选择经商,踏实种地的人越来越少,进一步加剧了粮食的短缺。

    为了缓解粮食短缺,女皇秦峻在女侍郎弈言的建议下,决定适当从国外进口粮食。从哪边进口呢?南边,安南及暹罗(今泰国)方向。新汉帝国北边都是苦寒之地,西边是荒漠,东边的高丽和东瀛农产品产量连自给都达不到,还总是限制进口,导致这两个国家农产品价格极高。有一次崔小强和赵烨宴请高丽使团中的跆拳道高手安秀敏。安秀敏对能够在帝都大口吃肉,大块吃西瓜表示非常开心,感叹自己虽然是跆拳道国手,在国内也承受不了大吃大喝的消费。崔小强建议安秀敏多来新汉帝国设馆收徒,既传道授业,又大饱口福。

    南边的安南和暹罗盛产稻米。安南一直没从与美利坚的大战中恢复元气,人口不是特别多,有足够的稻米卖给别国。暹罗盛产香米,在一锅普通大米中撒一把香米,蒸出来的米饭就香喷喷的。霍慎行早年去暹罗游玩,贪吃香米和香蕉导致上吐下泻(秦雪依:真丢人,下次我给你开泻药)。除了香米,暹罗和安南还盛产榴莲、山竹等水果,都是新汉帝国上下偏爱的品种。

    找好了买主,就要考虑运输了。古代没有铁路和航空运输,陆路运力极小,海运、漕运(也就是内河水运)是最佳选择,这甚至影响了长安、洛阳、帝都等城市作为国都的命运。水运过程中,运输船吨位越大,平均下来运输成本越低。为了实现海运买粮,女皇秦峻安排彼得结合多国船舶设计经验,建造了大型运粮船。大船意味着更深的吃水,对港口要求极高。当时新汉帝国在华南地区仅有的大型港口雷州港也不能满足需要。身为岭南人的女侍郎殷大侠进言,说珠江口有若干岛屿,其中一个具有天然深水港。女皇秦峻立刻派人跟随殷大侠前往南方实地勘察,确定了那个岛屿的位置,也核实的确存在天然深水港,更有一个现成的渔村。经过与几位朝中重臣及雷州地方官员的商议,女皇秦峻作出一个大胆的决定:利用那个岛屿的天然深水港,建设大型人工码头,充分发挥江海联运优势,建成华南第一大贸易港。

    建设这样一座港口,工程量虽然比不上隋代修建大兴城、元代修建元大都,但也十分可观。为了保证建筑进度和质量,女皇秦峻命宁秀依持尚方宝剑前去监工,有先斩后奏的权力。这座港口一期工程为三年,女皇便以三年为限,亲自送宁秀依南下。

    东风飒飒,女皇秦峻身披龙袍,端起酒杯给宁秀依:“姐姐,岭南地恶,多多保重!”

    接过女皇的践行酒,一身劲装的宁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