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二十六章、内外困局势糜烂,洪承畴变节投清(第1/2页)  明末大厦倾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民间有句俗话:祸不单行。这不是迷信,常常是各种具体因素在同一个时间内,促成不同的倒霉事同时出现。从表面看来是偶然,实际一想也并不偶然。崇祯连做梦也不会想到,在同一天里,他在乾清宫中接到了两封飞奏:上午收到河南巡抚高名衡奏报,陕西、三边总督汪乔年在襄城兵败,李自成于二月十七日攻破襄城,将汪乔年捉到,杀在城外。而范潇的君子营也被伏击,范潇本人掩护全军撤退时深受重伤,卢象升二弟卢象晋以及之前投降的罗汝才部将孙绳祖阵亡;下午收到宁远总兵吴三桂的飞奏,说松山城干二月十九日失守,洪承畴生死不明,传闻死于巷战之中,又云自尽。

    几天以前,崇祯知道左良玉同李自成在郾城相持,汪乔年到襄城,范潇到许昌和左良玉夹击李自成,。没有料到,竟会失败这么快,更没有料到的是,被崇祯认为不可战胜的君子营竟然也损失惨重。而左良玉到哪里去了?

    当得到吴三桂的飞奏后,崇祯帝在奉先殿痛哭一阵。之前傅宗龙战死他没有哭,可这次他终于忍不住了。几年下来,崇祯帝也会反思自己,他已经明白自己犯了很多过错,卢象升的死就和自己有关,他也逐渐认识到手下人的才能。

    杨嗣昌、卢象升和洪承畴本来是他手下最厉害的督师,若能完全信任他们,局势不可能如此崩坏。但现在,杨嗣昌、卢象升都殉国了,洪承畴也很可能殉国,而就连傅宗龙和汪乔年这样勉强可以对抗流寇的督师也都陨殁了。之前百战百胜的君子营也被击败了,偌大的帝国,竟然再也没有人可以挽危局。忽然,他想到了一个人,于是他下达了两封手谕,一是命陈新甲设法查清洪承畴的生死下落,火速奏明。另一个,则是大明最后的支柱被从狱里放了出来,孙传庭,再次任命为陕西督师,出镇潼关。

    自从松山失守的消息传到北京后,北京朝野就关心着洪承畴的下落,一时间传说不一。有的说他在松山失守时骑马突围,死于乱军之中。有的说他率领曹变歧和王廷臣诸将进行巷战,身中数伤,仍然督战不止,左右死伤殆尽,他正要自尽,敌人拥到,不幸被俘,以后生死不明。过了几天,又有新消息传到北京,说邱民仰、曹变故和王廷臣都被杀了,其余监军道员十余人、大小将领数百人,有的战死,有的被俘后遭到杀害,而洪承畴被俘后一看见“敌酋”就骂不绝口,但求速死,已经被解往沈阳。

    朝廷命宁远总兵吴三桂“务将洪承畴到沈阳就义实情,探明驰奏”,同时崇祯也叫在山海关监军的高起潜探明洪承畴是否果真不屈,已经就义。

    到了四月下旬,吴三桂和高起潜的奏报相继来到,而洪承畴在北京的公馆中得到的消息更快。首先是洪承畴老营中的一个士兵,被俘后从沈阳逃了回来,说他临逃出沈阳时确实在汉人居民中哄传洪承畴绝食身死,是一个大大的忠臣。随后高起潜密奏,说闻洪承畴确实自缢未遂,继以绝食,死在沈阳。

    吴三桂给兵部衙门的一封秘密塘报说,洪承畴确实到沈阳后,对劝降的满洲官员骂不绝口,每次提到皇上知遇之恩,便痛哭流涕,惟求速杀。塘报最后说:

    闻洪总督已绝食数日,一任敌人百般劝诱,只是不理,闭目等死。虏方关防甚严,不许消息外传。洪总督是否已死,传说不一。一俟细作续探真确,当再飞报。须至塘报者!

    京师士民连日来街谈巷议,都认为洪承畴必死无疑。那班稍有历史知识的人们都把他比做当今张、许;甚至少年儿童,也都知洪承畴是一位为国尽节的大忠臣。朝廷之上,纷纷议论,都是赞许的话。有的人在朝房中说:“唉,当世劳臣,强敏敢任,志节之坚,殉国之烈,孰如洪氏!”那些平日弹劾过他的言官,或因门户之见平日喜欢说他短处的同僚,这时都改变腔调,异口同声地说:

    “古人说盖棺论定,洪亨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