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6-卫陵(第1/3页)  新唐盛世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长安,甘露殿

    刚下完早朝的李世民每天都要在这里处理政事,作为流传千古的贤明皇帝,李世民还是勤奋,每日都是兢兢业业地处理着政事。在贞观九年之前还会有另一个身影在他身边,那就是著名的文德皇后——长孙氏。不过在文德皇后逝世以后就再也没有一个妃子有能力陪着李世民在甘露殿里处理政事了。文德皇后对大唐有着无与伦比的贡献,单论在皇后的地位上来说,文德皇后的贡献甚至比武则天之上,历史对她也是不吝啬的评价为千古第一贤后,由此可见一斑。

    每日繁琐的政事没有让李世民有一丝的懈怠,贞观时期对于唐朝来说尤为重要。按照这往日的程序处理着政事的李世民,看到今天手上的这封奏折有些奇怪,照以往经验来说,三子李恪很少上奏折,可是这次会是什么事情会让他上奏折呢?李世民有些好奇,虽然李世民一直觉得李恪的性格是所有儿子中最像自己的,也有着“英果类己”评价,不过一直以来李世民最宠爱的还是四子李泰。所以对于李恪的奏折李世民除了好奇还有些惊讶。

    仔仔细细看完李恪的奏折以后,李世民皱了皱眉。一直以来,当年签订的渭水之盟是李世民心中永远的痛,被他视为毕生的耻辱,虽然贞观四年时候东突厥已经被他派兵灭掉了,但是也正由于渭水之盟的关系,李世民连带着对那些边境的家伙很是反感,加上那些小国是不是动乱就会祸及唐朝的边境,由此诞生一系列边境问题,你说派兵灭掉他们吧,找对借口倒是没问题,但是对于大唐来说又要浪费一比不菲的军资和兵力。而且现在这个时期很多唐初征战四方的大将要么已经逝世,要么已经很老了,现在这些老将都是国宝,李世民可不敢让他们出征,至于那些新提拔的将领很多都没有经历过大的战争,没有什么经验,可不可靠都未可知。所以一直都没有去落实平定边关的事情。

    不过,现在三儿子李恪不知道搭错了哪根筋,突然想起来要去平定边关。这让李世民沉寂下去的心又活络了起来,作为一个马上皇帝,早年随军打天下的时候,李世民一直亲自带着大军横扫中原,事实上大唐的江山大多都是李世民打下来的,所以李世民在军事上面的才能毋庸置疑,不过现在做了皇帝就不一样了,御驾亲征这种事情可不是随便可以做的,一旦李世民在朝堂上说起这件事,先不说其他大臣同不同意,至少魏征那个老喷子能把李世民喷到怀疑人生。既然武将没人胜任,自己又不能亲自上,那么“英果类己”的李恪即使比不上当年的李世民,但想来也不会差太多,毕竟李恪也是文武双全的狠人。所以李世民对于李恪想去平定边关很心动。

    不过对于这种大事即使再是心动,李世民也不会贸然行动,思考了一下以后,李世民吩咐一名太监去传令让李靖、长孙无忌、魏征、牛进达、尉迟敬德、程咬金还有房玄龄来到太极宫议事……

    就在李世民那些大佬们商讨的时候,李恪这边对城西校场的改造已经进行两天了,大体上的工作已经完成的差不多了,接下来就是对校场内的大片空地进行改造。因为李恪已经打算进行现代化的练军模式,所以需要现代化的一些练军设施,不过由于古代的局限性,就要对这些设施进行一些改变,工作量比起之前的设计曲辕犁和纺织机只多不少。深感时间紧迫的李恪没有过多停留在校场监工,留下两名亲信按照李恪吩咐监督以后就转头准备回府画图纸了。

    回府的路上,在一处市集,李恪看到前方有一大群人围着,似乎发生了什么事情,本不想浪费时间理会,可是,李恪突然看到一个身高六尺有余(唐朝时候的一尺约是三十点七厘米)的黑脸壮汉拉着一个十分瘦小三四岁的小女孩跟一个摊主说着什么,而那个三四岁的小女孩则是看着摊位上的馒头,眼中掩饰不住的渴望。看着这种情况,李恪皱了皱眉,向前走去。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