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104章 千秋邈矣独留我,百战归来再读书 二(第2/3页)  新时代的浮沉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校,针对社会人士,开办了一些ba研修班。

    我花了近十万元人民币,选了一个清华的金融资本ba班再学习。

    一年半时间,一个月还只有两天课,费用却超过了我过去十九年读书的花费总和。

    稀缺知识,跟普通知识比起来,也不便宜了。

    义务教育阶段的知识,你会别人也会,你会也没有优势。

    高考,千军万马争夺大学资源,按天赋和努力分配有限大学资源。清华北大跟大多数人无缘,更不用说哈佛、牛津、剑桥等世界顶尖学习资源了。

    市场经济时代,大多数资源,还可以价格来调配,可以简单的理解为:有钱能使鬼推磨。

    如果天赋和努力竞争不赢别人,花点钱,还是有机会享受高端资源。

    世界上最好的医院和大学,多以私立为主,也充分反映了市场价格调配资源基础性作用。毕竟高价格,高收入,有钱改善问题,更容易提供高质量的服务,更能满足高质量需求,最后形成良性循环。

    据说,马云曾申请过十次哈佛。哈佛不收他,是哈佛的损失。多年后,据说马云可以直接给哈佛推荐学生。私立学校的灵活性,还是会好很多。

    高分掩盖之下,未必都是牛人;低分甚至无分之下,未必都是庸人。

    天才往往有自己的个性和偏执。天才又要是全才和通才,这样的人不多。

    目前的大学招生,不管是中国的高考;还是国外的自主招生,多数还是以总成绩高分数为主,这自然会出现一些“漏之鱼”。

    马云去肯德基应聘,二十多个人,就不要他这一个。被哈佛拒十次,一百次,也可以理解了;毕竟,他太“特殊”了。

    我姐夫他们班上那个成绩最差的被班主任抛弃的黄同学,最后也还是他们那一个班,最有出息的,每年为国家创造数百上千就业岗位和成百上千万的税收。

    我到大学后,开始不爱学习,也开始不受一些老师甚至同学待见;当然,做了决定就很笃定的我,肯定不会去在意他们怎么看我。我从来不需要别人的眼光和嘴巴来获取生存勇气。

    我做选择,只凭我自己的兴趣爱好和良知。

    到了新的学习班后,我才发现:再读书,到最好的学校读书的决定,太对了!

    那个学费钱,也算花得值了。

    教我们的老师,不是清华北大的学富五车的学术古董;就是社会上知行合一的成功人士。

    这样的课堂,要理论有理论,要实用性有实用性,感觉跟以前一些老师的“意识强奸”——下了课,他们自己都不信的瞎掰,差异太明显了。

    我这种本身爱求知的习惯,听实用性强,可信度高的高见,感觉如沐清风一样,会听得津津有味,哪还有厌学也的感觉?

    也许厌学,厌的不是学;而是某些学校,老师和课程,实在难以让人信服或提起兴趣。

    针对我们这种对生活、人生、事业,都有一定体悟高度的人,老师得拿出看家本领,并融会贯通到现实生活和实例中来;不然,搞不定学生,要走人。

    市场经济下的课堂,没传统学校课堂那么轻松和好应付。

    市场的安排,还真能“无为而无不为”。

    同学们大多是各行各业的精英,以企业高管和中企业主为主。同学们各有所长,值得学习的东西很多。

    比如,有同学把一套房产炒成两套,两套变四套,四套变八套……房价每翻一次,他就把增长的部分贷出来再买新的。又涨了,又贷出来买……不到十年,几十万变几千万元。

    看起来,就是个很简单的操作;但你没有见识过,没有做过,就算你是经济学家,也可能永远不会这样去想和做。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