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二十七章 最佳拍档(第1/5页)  春秋英雄志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从历史上看,好的君主能够成事,不仅仅是自己厉害,手下必定人才辈出。

    刘邦没有韩信、张良,也笑不到最后,所以他总结的很好,此三人皆人杰也,我用之,此我所以得天下,项羽有一范增而不能用,此其所以失天下也。

    刘彻是人才,很聪明。可是历史上聪明的君主太子多了,未能成事,也有很多。

    晋惠帝太子司马通,年少聪明。

    一日宫内失火,晋武帝站在高楼观望火势,司马通拉着爷爷的衣襟说:晚上失火,可能有变,陛下不能站在看得见的地方。

    司马通方五岁,晋武帝大奇之。

    晋武帝和司马通去看宫中养的猪,各个肥硕。

    司马通说:猪既然肥了,为什么不杀了养士人,还让它们在猪圈内浪费粮食呢?

    晋武帝大喜,抚着司马通的背说:以后兴旺我家的,定然是你了。

    后来司马通为太子,因为皇后贾南风被废,早亡,并未如预言说的兴旺司马家。

    杨广、陈叔宝,都很聪明,手下也有很多人才,可是终究亡国,最惨的还是崇祯,明朝不是没有人才,也不是没有用人才,可是大厦将倾,终于还是亡了。

    刘彻能够即位,他的聪明并非主要,王太后聪明才是主要。

    刘彻能够建功,他的才能并非主要,手下人能干才是主要。

    刘彻的第一个帮助者,是公孙弘。

    公孙弘被举荐为贤良,见到刘彻。刘彻是实用主义者,既然是人才,那就用用吧,于是派他出使匈奴。

    公孙弘专研《公羊传》扬名,可能隔行如隔山,回来后汇报的一塌糊涂,直接被勒令回家了。

    用然后知不足,回家后的公孙弘再接再厉,想明白了之前还不算明朗的道理,威望也更进一步。

    那时候汉朝的人才举荐制度,差一点走了周朝的老路,全靠贵族和内部推荐。刘彻对此大为不满,他认为春秋战国那么多人才,很多一文不名。

    远的不说,刘邦所重用的人,萧何、曹参是县吏,周勃、王陵、灌婴都是豪杰,樊哙是屠户,陈平家贫,韩信连饭都吃不起,贵族也就是张良了。

    贵族和平民的人才比率相差太悬殊了,放今用人之际,又要打匈奴,怎么可能只用贵族呢!

    赵绾、王臧极力推行贤良制,希望用新鲜血液能够推动国家发展,提拔人才、重用人才,让国家进入良性循环。

    当然,这种选拔偶然为之,是不会对国家造成深远影响的,因为这种选拔制度的人才,并不能形成长远的利益圈子。

    有个笑话:

    公务员考试,有个人找关系进来的,怕别人看不起,于是说自己是考进来的,然后就被孤立了。

    不同的选拔方式,总是会形成不同的圈子,关系人脉网。

    为了将贤良制固定下来,刘彻定期让官员们推举贤良。

    公元前130年,刘彻再次下诏。

    菑(zi)川国选来选去,无有过公孙弘者,于是举荐他上任。

    公孙弘说:我曾经去过,但是陛下又让我回来了,何必再去。

    菑川国人说:商鞅见秦孝公还见了三次呢,你才一次而已,何况除了你也着实没有人了。

    公孙弘此时已经年近七十了,老夫聊发少年狂,十年之后再次踏上了去长安的路。

    应该说,那时候已经有了科举制度的萌芽。

    地方推举的贤良,刘彻并非照单全收,会进行考试,让他们阐述治国之策,而后由丞相等人选出好的,呈交刘彻阅览。

    刘彻拟定考题:天人之道。

    公孙弘写就一篇文章,阐述要凭才干任官职,无用的建议不要听,要节省民力,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