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三十四章沐世子的野望(第1/2页)  拯救大明朝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红薯是民间常见的食物,红薯并不是原产我国,而关于它的来历还有一个传说。相传,盟代万历年间,在吕宋今菲律宾经商的福建长东县商人陈振龙无意间发现,当地的红薯非常好吃,产量也很高。

    他想到自己的家乡粮食欠缺,尤其是每遇大旱,百姓们往往食不果腹,于是暗下决心,要将这红薯带回祖国。

    当时,吕宋是西班牙的殖民地,统治者严禁红薯外传,违者杀之。陈振龙苦思冥想,心生一计,他让同行的商人先期回国,自己装病,托辞在老乡家休养,趁机学习红薯的种植技术。一年之后,在红薯栽种期,他花钱私买了一些红薯藤,编入货船的缆绳里,巧妙躲过了海关的检查,返回祖国。当年,红薯便在福建栽培成功。两年后,福建遇旱,稻米颗粒无收,而陈振龙所栽培的红薯却收获了很多,他用这些红薯帮助乡亲们渡过了难关。

    福建巡抚大喜,将陈振龙的功劳上报朝廷。朝廷认为红薯种植期短且能耐饥,便在全国推广开来,成为人们餐桌上的寻常食物。

    可沐川却知道在消息异常堵塞的大盟,红薯在大盟帝国末期,根本就没有发扬到整个大盟,另一方面,红薯虽然能吃,但并不能完全作为主食,所以没有引起统治者的重视。

    沐川赶紧对戴立说道:“你们带回了多少红薯?还有那些红薯叶?”

    戴立回答道:“回世子的话,我的手下一共带回了00斤红薯,全部都是精挑细选,您瞧瞧这一个个红薯的个头,据说亩产能够达到两百石呢。”(大概相当于现在的一两千斤。)

    戴立赶紧从身后掏出了一个包来,包里面装着几个个大饱满的红薯,虽然比不上现代社会那些巨无霸红薯,但是也有两个拳头这么大了。

    “好东西!”

    沐川惊叹。

    沐川知道,若立地条件适宜,在不考虑病虫危害以及没有自然灾害(风调雨顺)的情况下,只施用土杂肥及草木灰,不施用化肥,红薯的亩产量在000-5000斤左右。如果是发生了病虫害或遭遇严重的自然灾害,那样的话,亩产量就很难说了。

    那么又有人提问了,为什么红薯亩产量这么高?到解放后还是有人饿死?

    解放前没有化肥和科学技术,受红薯品种和科学技术限制,红薯产量当时并不高。古代饿死人原因很多,一般都是因为战乱土地没人耕种,或自然灾害土地种植的粮食作物绝收等因素。

    “这些品种这么好,居然能够结出一两千斤的红薯?”沐川也表示微微的有些惊讶,在后世要是谁家亩产才只有一两千斤红薯,绝对会让人笑掉大牙,没有1万斤都不好意思出门说自己是个老农民。

    这两三千斤的产量放在古代,对于那些老百姓来说,无异于一枚重磅炸弹一样。

    沐川握紧了拳头,暗自沉思道:看来必须快点把化肥搞出来了,那样不仅可以提高红薯的产量,还可以提升各种农作物的产量。

    “雨农,关于红薯的事情,我需要你做到绝对的保密,明日,我便会去同父亲商议,铲除我们云南沐王府山庄内700亩其它的农作物,全部种植这些红薯和一部分辣椒,另外,我希望在山庄内再建一个大型仓库,再去沐王府内抽调一些火药专家,参与我仓库内的研究项目。”沐川看着手上几个硕大的红薯,心情澎湃。

    “是,雨农遵命,世子,雨农有一事不知当不当讲?”戴立又有些迟疑的说道。

    “说,何必遮遮掩掩?我的性子你是知道的。”沐川点头道。

    “属下的人马已经探查到了白莲教在昆明的落脚点,不,或许是那些白莲教的人故意让我们发现了,白莲教中有人传话给我的密探,希望见世子一面。”戴立战战兢兢的说道。

    “哦,这个白莲教的还真的是有意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