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70章 诗词期刊第二期(第1/2页)  穿梭在晋朝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公元284年农历4月底,文人墨客期盼的《诗词》期刊第二期出版了。这次不仅有朝中各位大人的诗赋,也有一些当世名家的投稿。

    这天散朝之后,朝臣们议论起刚刚出版的第二期。其中有一首诗出自《三都赋》作者左思之手,大家公认写得不错:

    招隐

    杖策招隐士,荒涂横古今。

    岩穴无结构,丘中有鸣琴。

    白云停阴冈,丹葩曜阳林。

    石泉漱琼瑶,纤鳞或浮沉。

    非必丝与竹,山水有清音。

    张华说:“‘非必丝与竹,山水有清音’这句妙啊,人如果处在一个美好的环境里,根本不用弹琴作乐,因为山水流动的声音本身就是一首乐曲!”

    大臣们很赞同张华的点评。李松知道这一句确实是名句,清代画家石涛据此创作了名画《山水清音图》。

    不过,最让大家赞赏的还是最后一首词,这首词没有署名:

    临江仙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

    白发渔樵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一壶浊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

    大家看后都是唏嘘不已。张华说:“无论有多少功绩,最后免不了‘都付笑谈中’,看了这首词,真让我有功成身退的念头啊。”

    这时,张华想起这首词是李松收集的,应该问问他有何高见。

    李松说:“这首词,用在魏蜀吴三国头上是最合适不过了。”李松知道,这首词本来是明代杨慎所作,后来清代毛宗岗父子在修订与评点《三国演义》时将其放在卷首,所以这首词跟三国是有密切关系的。

    大家听得一愣,再细细一想,确实有莫大的关联。

    李松说:“魏蜀吴三国时期,可谓谋臣似雨、猛将如云,著名的战役就有官渡之战、赤壁之战、夷陵之战等。然而不管这些战争胜负如何,过了几十年再看,不就是‘都付笑谈中’吗?”

    在作为现代人的李松看来,这些谋臣良将为了各自的君主竭尽全力,但无论立下多少功劳,对于老百姓却未必是什么好事,最后都免不了成为人们的饭后谈资。

    即便是诸葛亮,他的目标是“兴复汉室,还于旧都”,可就算实现了这个目标,对老百姓又有什么意义呢?就一定比现在的晋朝要好吗?只要想想刘禅这个“扶不起的阿斗”,就不难知道答案。

    而晋朝自统一以来,虽然有人对于司马炎夺取曹魏江山有些议论,但朝臣们所做的一切,客观上都是为了社会安定、发展生产,因此是很有价值的,不能说“都付笑谈中”。

    李松问大家:“诸位大人,你们觉得大晋百姓的日子,跟魏蜀吴三国时比,怎么样?”

    大臣们都说:“当然是现在好多了。”

    李松说:“那不就行了?诸位大人能让百姓过上好日子,百姓们自然会记在心里,又怎么会都付笑谈中呢?”

    大臣们听了会心一笑,这才释然。

    李松回顾走过的路,自己做的事情有没有意义,完全可以通过这首词来评判。

    当初帮助晋朝平定凉州和慕容廆,虽然是为了迎娶公主,但客观地看,如果没有做这两件事,那么现在将还是边患肆虐,百姓饱受战乱之苦,所以这两件事肯定不能“都付笑谈中”。

    如果没有高产农作物,将来百姓难免遭遇饥荒威胁,所以这件事也不能“都付笑谈中”。

    如果没有开发茶卡盐湖,就没有盐税,朝廷财政吃紧,很多大事就办不了,所以这件事更不能“都付笑谈中”。

    还有朝廷购地、羊毛纺织品、印刷术、金鸡纳树、竹子造纸术、拼音与字典等等,都是如此。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