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三十八章-老僧半路(第1/3页)  逃犯奇遇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第三十八章,老僧半路

    静觉寺的老僧,法名半路。因半路出家故名。他是三世修行的得道高僧。生于富贵之家不慕钱财,生于贫寒人家也不怨粗茶淡饭。三世长相虽异,但有一样相同,同是男儿身。这可能是上天对他的眷顾吧?

    第三世,俗名叫宋挚诚。排行为仲。面容舒朗分布有致,肤色白里透红,长得似女孩一般。可谓父母喜爱,人见人夸。人们对于才貌的理解有三,即有才者无貌;有貌者无才;才貌双全者,乃是人间极品。上学时,先生以为他空有其表,智力定差,想不到他一通百通,能和先生对书中的某些章节加以辩论。先生奇之、异之,认为他前途无量。

    有一次去远处寺院随父去进香,闻听僧众的诵经声和钟磬美妙的梵音,他竟然寻一僻静之处,静心聆听。等父亲下了山又返回来找到他,却见他双手合十,口唇微动,似与僧众在合音念经。父亲大声说话怕吓着他,就悄悄走近,对他声说道:“挚诚,回家吧?你母亲早该做好饭等在了家里,没准在倚门相望呢!”宋挚诚说道:“爸爸,他们诵念的不是《金刚经》,《金刚经》应这么念。”宋挚诚说完,就‘米粒摸拉’地念给父亲听。父亲听不懂,也不明白他年纪,即没人教,也没学过却会念这俗间谁也听不懂的经文。他可不想让自己的孩子遁入空门,虽然自己膝下有三个男儿。吃惊之余,忙转移话题:“你除了听到僧人的诵经声之外,还听到了些什么慈悲之声?”当父亲的,自然是希望能听到他对自己母亲的感激之语;幼时楼抱着他、哄他安然入睡的声音。没想到,他却兴致勃勃地对父亲说:“爸爸,僧人脱离红尘是为了修行,并不是好吃懒做,他们一天才吃两顿斋饭,并无酒肉相伴。这里没有俗世的斤斤计较、争名逐利、嫌贫爱富。只有苍松翠柏、高山流水及朵朵移动的白云。自然界是那么的安详宁静,万物各按其序,随四季变化而消长。俗人死了则死了,可僧人死了叫‘圆寂’,是圆满的沉寂。但他一心所向往的极乐净土却不会沉寂。道人修道是为了成仙,若无成仙者,则无人入道观去当道人;僧人静修是为了修成菩萨或金刚。若只有一个如来佛祖,其坐下没有观音、灵殊、地藏等菩萨相继产生,寺院里肯定空空,荒草生于庙顶瓦隙!”父亲惊奇地看着他,想不到他年纪,却有如此与众不同的见解;更想不到的是,他对佛教好像赋有异禀,天生有慧根。这本不是他所期望的答案。可自己拙嘴笨舌,又不会说些什么来反驳他,心里只觉一阵阵的绞痛。

    宋挚诚十五岁那年,父亲亲自托媒人给他说亲,目的是希望用儿媳的温柔贤惠留住他,让他在温柔乡里乐不思蜀。让他担当起上孝父母、下养子女的责任。他当着父母的面欣然应允,然后再悄悄溜去媒人家告诉媒人,首先谢过媒人为他的终生大事劳心劳神。随后真中有假的相告,说自己虽备男子容貌,却无男子之实。所担心的,是怕误了姑娘的大好青春,误了她当妈,又想当奶奶或当姥姥的上进之心。最怕的是,让你这月下红娘,牵错红线,留下话柄,也无光彩罩身。

    媒人告知女方母亲。女方母亲不可能让如花似玉的女儿,表有夫君,暗里虚度年华,老来无子女承欢膝下。结果,亲事告退,媒人歇脚,禁言失音。

    半路推去外界阻力,双膝跪地,先谢过二老的养育之恩,接着就禀明父母,他心系空门。望二老恩准他去‘静觉寺’剃度出家。让寺院的晨钟暮鼓,洗涤俗世红尘,让他这思安而不得其所的浮心静下来。其父亲的不妙预感,果然灵验成真。

    起初,严父拂袖,慈母不语。可架不住半路的苦告哀求,及通宵达旦的长跪不起。父亲见他诚心向佛,不留恋尘事繁华、妻妾成群,心便软了下来,只得勉强点头允诺。侧脸离身,背地里,珠泪暗抛。

    母亲却不然,十月怀胎到分娩,自己经历了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