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楔子 这就是大汉啊(第1/2页)  汉时明月何时归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楔子这就是大汉啊

    敕勒川,天似穹庐,笼盖四野,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

    这歌是美的,游牧民歌总是诉说着一些目光所见的东西,或是遍地花海,或是驯服牛羊,总能成为游牧生活的一味调味品。

    云卷云舒,北境的戈壁与草原是那种空旷的美丽,时光匆匆,云下风吹草低,牛羊随草而动,这片土地养育着骑在马背上的民族。

    不过这般美景未曾让这些民族感到满足,这些马背上的民族自由自在惯了,便养成了骨子里的占有性。

    如果说马背上的民族心里都有一个方向代表富裕,那个方向应该是中原,因为自祖辈说来的多少繁华事都与那个叫做中原的地方有关。

    于是他们便会成群结队的去那个方向拿到些自己所需的东西,如此便难免的会与中原民族产生接触。

    而这接触并不友好,因为他们骑在马背上习惯了举起弯刀,从别人的手里抢东西,并且做些兽性作为,而这种行为被那些受侵略的人称为寇边。

    千百年来,这一幕慕便在两个民族之间上演,犹如今日一般。

    “报,将军,前方斥候来报,草原之敌犯边,匈奴鲜卑联军数万余骑数道入塞来犯边境各郡,匈奴三千余骑正驱马往九原袭来。”

    一斥候于中军大营报军情的急切之声,便如此破了边界来之不久之宁静。

    中军大营,五原郡东部都尉陈成听闻声息,虎目一张,道:“速聚全营兵马回营集结以待战,并知会九原县令着令九原城及南城麻池城外村民即刻找寻地方避难。”

    军令一出,军中斥候四出,九原县治所九原城内全城戒严。

    此地为大汉帝国五原郡,九原县之边军驻地所在,而边军第八营与第九营,便驻扎于与南匈奴接壤之地。

    而此地常年招南匈奴打草谷,以资其冬用。

    草原之民,自古以来,若雨水不均,草原之雨水不足养牛羊成材,则其马上之族便南下劫掠,以资其族人过冬。

    自秦而至汉四百余岁,草原之民世代更迭,然而侵边境掠粮渡冬之举,数百年不断。

    中原之民抵御他们侵略的行为,亦是数百年不迭。

    战国,为赵国守边境,即使长平之战时也有李牧镇守。

    秦时,秦将蒙恬领军二十万驻于北境以镇匈奴,会秦亡,天下大乱,匈奴才敢南下。

    后大汉初立,汉太祖高皇帝刘邦御驾而征,然因才平天下,又无多少战马以战,步兵以战骑兵,留白登之耻。

    会汉武帝时,厉兵秣马,又逢卫青,霍去病,李广等将出立,聚全国之力,击胡而直捣龙城,自持匈奴诚服。

    时光流转,而今至延熹九年(公元166年),匈奴虽渐弱,然又有鲜卑崛起,由檀石槐鲜卑于永寿元年(公元155年)真正吞了北匈奴。

    檀石槐其人(137年―181年),鲜卑部落首领。少时有勇有谋,被推举为部落首领。东汉末在高柳北弹汗山建立王庭,向南劫掠沿边各郡,北边抗拒丁零,东方击退夫余,西方进击乌孙,完全占据匈奴的故土,东西达一万四千余里,南北达七千余里。

    而今鲜卑势力增长,又逢有雄主檀石槐领鲜卑各部,侵吞临部以壮大鲜卑。鲜卑自此锋芒盛露。

    延熹九年六月初,鲜卑携南匈奴,并乌桓之数万军马,入塞攻略延边郡国,是故出现开头一幕。

    …………

    ……

    此时,九原县外某处,入眼有些荒芜,黄土地面上夹以杂草遍地,风时不时刮着,卷起一道道沙尘。

    其中有一人一马于空旷之地上延车马印迹走着,那人牵着马,手里拿着一根手杖在地上左右敲打地面,她走的不慢,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