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五百九十七章 慎重对待(第2/3页)  书剑盛唐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裁,武约脸上洋溢的兴奋,似乎对眼下她掌握的版图很满意。辽东战役,李诚的票号从登州开到了幽州,又开到了平壤。因为票号的关系,昔日那些在北地游荡的商队,归途经过幽州时,金银铜钱都存在幽州票号。

    北地的货物,在幽州直接处理一半给海商,经水路到登州然后海商们海路南下江左。海路的出现,分担了运河的压力的同时,也给靠运河为生的群体带来了巨大的冲击。

    武约絮絮叨叨的讲诉着她的商业帝国最近的事情,李诚面带微笑的听着。一直到武约冒出一句:“最近有御史在谋划上奏,海运风险太大,南粮北运不可走海运。”

    关中之地,越来越难以承受长安人口增长带来的巨大压力。李世民已经在洛阳搞了几次,要不是泰山封禅的事情,恐怕李世民已经强力迁都了。

    其实迁都对大唐是有好处的,但这个事情太大了,关陇集团和山东士族,都是反对迁都的。只有河洛士族才希望迁都,尤其是荥阳郑氏,更是希望能达成此事。不过在贞观时期,迁都只能是想一想。反对势力太强大了。

    “你这是从哪得来的消息?”李诚有要出事情的感觉,眉毛的都皱了起来。

    “平康坊那位送来的消息,顺带让妾问郎君一句,诞下的闺女叫个什么名字才好。”武约看着笑嘻嘻的,语气却很不对劲,一股子山西陈醋的味道。

    李诚当着没察觉她的醋味,点点头正色道:“知道了,这消息很重要。”

    这年月的海运当然是有风险的,比起运河来说风险确实大了很多。但海船够大,速度快,单位载重需要的人手比内河船要少很多。

    事实归事实,但有的人就是要装瞎子。这其中牵扯的利益太大了,最典型的就是清末的海运,迟迟没有打开局面,就是因为运河事关几十万漕帮百姓的生机。

    这些百姓一旦失去了生计,带来的问题会很多。问题是,朝廷里的官僚往往不管那么多,发现问题就捅出来再说,根本不去想着怎么解决问题。反正他只管揭疮疤,怎么治疗不管。古往今来的言官,大多数都是这个德性。

    “具体细节知道么?”李诚想了想,问了一句。武约酸溜溜的看了一眼李诚:“不知道,去平康坊问一问不就都知道了么?”

    李诚没说话,平静的看她一眼,武约心头微微一颤,低头看着脚尖,摇晃着腰肢细声道:“姐姐和妾,也是能生养的。”

    李诚抬手扶额,得,问题不大,不然就这小娘的精明劲,根本不会这会吃醋。

    “你怎么保证,那言官不是故意放出风声来?”李诚还是要确定一下,武约这才抬头道:“妾让人一直盯着他呢,出了平康坊就回家了,也没外人登门。平康坊吃酒的几个同伴,也一直在劝他慎重,不要轻易激起事端。对了,此子出身寒门。”

    李诚脑补了一下,在美女面前吹牛的言官,为了面子把这事情拿出来吹嘘。问题是,这事情一旦真的拿出来说了,没准就真的会引出一堆事情来。朝廷就不缺那种别有用心,推波助澜的人,搞不好就越闹越大。

    尽管这几年李诚在海贸方面占据的比重下降了很多,慢慢的转向了服务行业。可是算起来,李诚总归还是海贸的始作俑者,别人肯定会觉得他才是大头。

    李诚现在的目的并不是从海贸上赚多少钱,而是要把航海这个势头保持下去。只有不断地从航海中获得巨大的利益,大唐才能走出历史上的困局。现在的大唐人不缺冒险精神,鼓励航海,不断的向外扩张,把民族的生存空间不断的向外延伸。

    如果能保持下去,哪怕像西班牙那样最终没能率先转化成资本主义,大唐也至少能多延续三五百年的。朝廷的财政充裕,就不用担心国家不稳。

    这么仔细一琢磨,如果是有人惦记上了现在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