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二百四十章 希望(第2/3页)  书剑盛唐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恶吏搜刮,收入就更少了。

    所以,敢于下海捕鱼的百姓,倒是越来越少了。登州这个小规模的水师,倒是经常下海捕鱼。目的自然是改善生活。

    “水师一共有多少人?”李诚继续闻讯,信步往山下走。没什么好看的,登州城依山傍海,地势险要。但是因为没有来自海上的威胁,贞观元年登州直接给废了。“三百不足,多了也养不起。平时下海打鱼,需要时上岸。”吴都尉的回答有点苦涩,府兵制度败坏的很快,尤其是登州这地方,太穷了。唐初地方不靖,府兵还算整齐。随着太平年景的来临,府兵日渐废

    弛。李诚打着巡察御史的旗号出现,他自然要小心对待。别说是他了,就算是河南道刺史,李诚要弹劾一本,也是要倒霉的。吴都尉就一个心思,把这位突然出现的御史伺候好了,免得他搞事,回头大家一起

    倒霉。

    登州府兵,正常的情况应该是六个团,也就是一千二百人的规模,现在能拉起五百人,那都是侥幸,还有不少充数的。其中原因很多,主要原因是土地兼并,失去土地的农民,自然没能力继续做府兵了。

    府兵是自带武器和干粮,战时为兵,平时为民。

    李诚在登州转了三天,吴都尉就陪了三天。这年代的造船业,李诚根本不敢奢求。因为运河的关系,造船业主要击中在内河。海船方面,李诚是想都不敢想的。

    什么都没有,一切都要重头来过。现状太残酷了!

    “朝廷欲设水师,吴都尉,你的好日子要来了。”李诚总算是说了一句好听的话,吴都尉还以为自己听错了。在这个鬼地方当一个果毅都尉,真不如在长安当一个队正滋润。

    “果真?”吴都尉难忍窃喜,失声惊问。李诚点点头:“本御史就是来了解情况的,不过现在看来,此事很难办。水师没船,还叫什么水师?首先要解决的,就是造海船。”

    吴都尉之前说话是有保留的,他怕李诚搞事。现在一听这话,便立刻笑道:“朝廷要造海船,倒也不难。只要有钱,民间有善于造船的匠人。可造二三百料的大船。”

    料是什么概念呢?一料等于十立方尺,五百料大概是四十六顿。这么算下来,三百料也就是三十吨不到的样子。好吧,三十吨不到的船,都是大船了。

    多亏这是北海( 渤海),海上风浪不大。

    来到水寨,李诚更是失望,破败的辕门,低矮的草房,看不到士兵在走动。木制栈桥边上,停靠十几条大大小小的船。找一条看起来最大的船,仔细看了起来。

    “此船乃水师最大的沙船,二百料。就是日子久了,时不时需要修缮。”吴都尉赶紧介绍,关系到他的前途和命运。朝廷不设水师,他就没将来。

    朝廷是否要设水师,李诚的意见很重要。你说吴都尉上心不上心?李诚虽然不是在海边长大的,但是学历史的人,肯定会对帆船时代的海船有点兴趣,自然也会去了解一些。海船最大的敌人,就是腐蚀和附着在船底的贝类。这东西一般都要定期处理,船坞里把船架起来

    ,清除船底的附着物。

    水寨里仔细的看了一圈,李诚的失望更明显了,脸上都藏不住了。搞的吴都尉紧张不已,万一这个李御史回去上奏,说登州不具备设水师的条件,那真是哭都没有眼泪啊。

    “李御史,朝廷要设水师,可从民间征能工巧匠,五百料的海船,也不是造不出来。”

    李诚听了微微皱眉,开什么玩笑,五百料就是大船了么?明朝的时候,郑和下西洋,那回都是两千料的海船为主力啊。好吧,那是明朝。要求不能太高了。

    “吴都尉,朝廷设水师一事,容李某再仔细斟酌。”李诚多坏的人啊,心里盘算着,能不能抓住这厮的心理,榨出一点有价值的信息。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