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十一章 盘根错节(一)(第1/3页)  契阔刀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大胤都城洛阳,先前的阴霾一扫而空,换上了一派喜庆祥和的气氛。不单是京城官员们弹冠相庆,普通老百姓也受到他们的影响,仿佛生活一下子充满了盼头。

    靖天侯临危受命,击退了北方狼族。今天的早朝,皇上照例要论功行赏。没有功劳的,也因为战事平息而少了些担惊受怕。乾元殿内满朝文武分立左右,脸上都洋溢着笑容。

    “皇上驾到!”随着太监尖细的嗓音,早朝正式开始了。

    “臣等恭祝皇上洪福齐天,我大胤江山永固!”

    朝会的规矩大臣们早已驾轻就熟,不过今天的口号听起来格外的嘹亮饱满。

    “郑爱卿。”年轻的大胤皇帝第一时间点出了今天朝会的主角。

    “臣在。”靖天侯从队里的最前头走出来,恭敬地站在了大殿中央。

    “这次爱卿临危受命,击退强敌,功在社稷。封太子太保、黄金五千两。其余有功将领,爱卿上个折子列出褒奖名单,朕一一封赏。”

    “皇上,领兵出征保家卫国本是臣的职责,臣赴汤蹈火在所不辞。皇上若是要赏,便赏那些在前线浴血杀敌的将士,抚恤那些牺牲将士的家属。对臣的褒奖,臣实在愧不敢受。”

    “诶。爱卿太过谦了。刚才朕说了有功将士一一褒奖,阵亡受伤的抚恤也按朝廷的规矩加两成发放。但爱卿的功劳是有目共睹的,自然也是要赏的。你莫不是嫌这奖赏太单薄?”

    “臣不敢。”

    “那就不要再推脱了。”

    “臣谢主隆恩。”

    “恭贺侯爷封太保!”文武百官当场向靖天侯表达了热切的祝福。

    太保是大胤给予臣子的最高头衔。大胤建国以来,除了寥寥几位开国柱石出生入死拼下了这份头衔,靖天侯是百年以降第一个享此殊荣的人。即便是当年的战神霍青桐,也只是在死后被追授太保头衔。在满朝文武看来,当今皇上对靖天侯青睐有加,群臣之首的地位无疑固若金汤。

    “皇上,臣还有一事请奏。”靖天侯接受了皇帝的册封,准备趁此机会提出他蓄谋已久的计划。

    “爱卿请讲。”

    “此次征剿途中,有多名江湖人士聚众闹事,还杀害了衡水县令王琼。臣当场已经捉拿了几名人犯,只是还有不少漏网之鱼。臣请皇上下旨对在押的人犯交刑部论罪,对在逃的人犯予以捉拿并对王琼家属予以旌表。”

    “还有哪些在逃啊?”

    “这群人中,以金陵谢氏为首,还有江湖上不少门派牵涉其中。”

    “侯爷!”没等靖天侯讲完,就有人站了出来。来人乃是刑部侍郎黄柄权。

    “我大胤自太祖皇帝以来,就确定了宽仁爱民的国策。皇上登基以来更是大力推行仁政,轻刑慎刑。有人刺杀县令刑部自然会按律论处,可是谢氏等人据下官所知并未参与其中。侯爷如此一网打尽,怕是有所不妥。”

    “黄大人的消息倒是灵通的很啊,莫不是和江湖上多有来往?”靖天侯讽刺道。

    黄柄权也不客气,针锋相对道:“下官虽然身居庙堂,但对我大胤发生的事情还是要关心的。边关战事乃是近期我朝大事,相关消息自然有所耳闻。至于江湖上的人,下官素来是没什么交往的。”

    “黄大人,那咱们就论论律法。《大胤律》有明文规定,五十人以上集会事先须报经县级衙门,由县令许可后方可。这些江湖人纠结数百人之众,没有任何许可,此其一也。《大胤律》又有规定,团队中一人犯罪,为首者同罪论处,谢氏是这次集会发起人,难逃罪责,此其二也。”

    靖天侯眼里寒光乍现,朝堂大臣对他提议的反对,恰好印证了他此前的判断——江湖与朝廷之间盘根错节,各种利益纠缠之下已经形成了一个难以撼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