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四十章 一言堂(第1/3页)  大宋帝国风云录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第四十章 一言堂

    十一月中,李虎主持召开御前司议事,在京东西两府所有宰执大臣c三省长官c台谏长官c京兆尹c三大禁军主帅都参加了这次议事。

    放眼一看,大堂上的中枢官员几乎是清一色的虎烈人,而其中出身行伍的武人又占据了大半。

    西府有董小丑c罗青汉c侯概和折可求,三大禁军主帅是楚逍遥c方进和王大忠。

    东府有黄涉c柴云c范直昌c王渊c宋江c高缘c长孙康宁。

    汉王府长史胡涂c大帅府长史原野,京兆尹是杨可世。

    这其中折可求和杨可世虽然出身西北将门,但不管是折家还是杨家,都已经早早投奔李虎,如今也算是半个虎烈人了。

    大宋的旧官僚只剩下李纲c宇文虚中c赵明诚c刘延庆和吴敏。

    这其中赵明诚算是李虎的至亲,两家关系非同一般,关键时刻赵明诚肯定要背弃自己的理念,绝对支持李虎,这一点毋庸置疑,除非赵明诚把家族利益至于王国利益之下,否则他没有选择。

    刘延庆自从虎烈军吞并了西北军之后,他的重要性急转直下,他在中枢的地位也岌岌可危。这次李虎把他安排到台谏,事实上把他调离了中枢,而刘延庆也有自知之明,为了保住刘家的地位和权势,他竭力和虎烈人保持一致。台谏自从李虎主政,职权大为削弱,这次李虎让刘延庆出任台谏长官,其意图很明显,就是进一步削弱台谏职权,免得台谏过份干涉军政和变革,以便更好地发挥中枢的作用。

    台谏在大宋官制中的主要作用并不是监察,而是分权,尤其在台谏职权增长的时期中,台谏直接干涉军国大事,分宰相之权,监察的职能反而成为次要的了。大宋历代皇帝,在任命宰相人选的时候,常常在台谏安排宰相的对手,互为牵制。王安石变法,便深受台谏的挚肘。到了蔡京主政,他把元佑党人赶出了朝堂,这一情况才得以改变。宰相和台谏长官出自同一个派系,军国大事的决策就容易多了。

    张孝纯出任台谏长官的时候,和宰相李纲互为声援,屡屡给国家决策制造麻烦。当初罗思南建立御前司,就是迫于议事大堂和台谏的重压,不得已而为之。现在李虎把张孝纯赶出了中枢,让刘延庆主掌台谏,正是希望借助刘延庆的“变通”进一步削弱台谏权力,老老实实地做好“监察百官”的本份。

    至于宇文虚中和吴敏,不久前从东南投奔而来,虽然李虎许以高位,保留了他们的宰执官职,但上至李虎c罗思南,下至中央府署的普通官员,对他们的信任大打折扣。某种意义上来说,继续让他们留在长安中枢,主要是安抚东南官僚,以便加快平定东南的进程。事实上这也的确起到了作用,很多东南官员正是听说宇文虚中和吴敏投奔长安后,依旧官居原职,这才纷纷效仿。如今东南平定在即,李虎又以雷霆手段把李复c宗泽c刘韐c张孝纯等一帮原大宋旧臣赶出了中枢,接下来,就要轮到他们了,这不过是时间长短问题,所以宇文虚中和吴敏非常低调,先前的雄心壮志更是在李虎发动的巨大风暴面前灰飞烟灭,他们根本没有实力阻止李虎夺取赵氏大宋的江山,只能眼睁睁地看着李虎独霸中土。

    李纲非常孤立,到目前为止,李虎还没有动他的意思,但从现实来看,李虎暂时也不会动他。中土太大,地方机构太多,需要一个庞大的官僚阶层,如今新官僚在人数上还没有任何优势,在行政管理经验上也严重不足,必须依仗旧官僚。由李虎发动的这场风暴虽然势不可当,但中土旧官僚就象一颗枝繁叶茂的大树,这场风暴或许可以把这颗大树的枝叶吹得一干二净,但若想连根拔除,那是绝无可能,所以李虎需要李纲这样的具有相当威望的旧官僚的领军人物继续坐镇中枢,在一定程度上稳定中土旧官僚阶层,以免造成不可收拾的局面。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