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二十二章 协调两府(第1/3页)  大宋帝国风云录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第二十二章 协调两府

    大宋建兴四年公元1129年,正月。

    正月初六,李虎离开扬州,赶赴荆襄。方进的虎卫军c阿巴顿的虎烈第二军c海拉苏的虎烈第九军c折可存的虎烈第十五军c第十六军随同开赴荆襄。

    与此同时,开封的杨可世带着虎烈第二十六军c第二十七军南下,于长沙会合主力。

    正月十二,王妃罗思南邀请东西两府的宰执官员到汉王府议事,就南征一事进行协调。

    李虎决定发动南征,并奏报了具体攻击策略,这一策略的执行需要东西两府齐心协力,但两府分工不同c立场不同,矛盾因此越来越大。“军政分离”虽然有助于中央集权,但带来的弊端就是军政之间的矛盾非常突出,尤其战略决战,需要东西两府紧密团结,然而,当前战略决战一个接一个,两府之间的矛盾越来越激烈,汉王府和大帅府不得不花费很大的精力居中协调。

    大宋的国策最为鲜明的特征就是分权,在中枢设立东西两府,大幅削弱宰相的权力,在路一级地方上设立四司,彻底消除地方割据势力的形成。为了遏制武人对国祚的威胁,大宋在“分权”的基础上又实施以文制武之策。最后的结果是,虽然中央集权了,但无论是相权还是军权,都遭到了极大地削弱,而这种削弱把国策的弊端迅速放大,以至于影响到了国祚的生存。大宋中后期在军事上的被动,在变革上的失败,在昌盛时期的突然衰败和这一政策有直接关系。

    李虎在变革中第一个就废弃了“以文制武”之策,而办法就是“军政分离”。“军政分离”其实就是“分权”,只不过把“分权”控制在了“军和政”这两个范围之内,以确保他本人可以有效控制权柄,由此也就延续了这一政策的弊端。

    战略决战,牵扯到方方面面,无论是东府的议事堂,还是西府枢密院,都无法独自完成。过去宰相权力大,可以统筹指挥,但现在宰相权力被严重削弱,只有皇帝本人才拥有这一权力。

    皇帝代表最高皇权,但他仅仅是一个人,他要完成这一工作必须依靠议事堂和枢密院。议事堂的宰执们有自己的利益要求,枢密院的使相们也是一样,东西两府由此矛盾激烈,皇帝的主要工作不是决策,而是协调。最后为了达到目的,各方不得不互相妥协,妥协的结果可想而知。

    过去宰相行使权力,是靠宰相府这一机构,宰相和自己的下属利益一致,不存在无法调和的矛盾,更没有什么妥协一说,但宰相权力过大,在和平时期显然对皇权有威胁,所以历朝历代都极力打击和削弱相权,尽可能把权力集中到皇帝手上。大宋这一国策其本身也没什么错误,但矫枉过正了,一旦到了事关国祚命运的关键时刻,比如宋金大战期间,这个国策的弊端就暴露无遗,并最终导致自身的败亡。

    长安朝廷建立之初,议事堂和枢密院还能在重大决策上保持一致,但随着变革的深入,随着战略决战的持续进行,两府之间的矛盾迅速激化。

    罗思南解决的办法很简单,以汉王府来行使皇权,实际控制最终决策权,再此基础上她和枢密院c条例司紧密合作,一边制定和推行变革措施,一边指挥战略决战,有意识地甩开和孤立议事堂。

    这种办法在长安实际控制疆域较小的情况下,汉王府c大帅府c枢密院和条例司可以有效行使权力,但等到实际控制疆域不断扩大的情况下,东府的重要性迅速凸显,长安必须完全发挥中央行政机构的作用,否则不但中央权力受到严重削弱,中央政策也无法得到有效落实。

    于是,汉王府随即陷入了窘境,罗思南不得不耗费大量时间和精力来协调东西两府,不得不在很多决策上做出妥协和让步。

    当李虎的南征策略送达长安之后,枢密院当然是鼎力支持,并迅速拟定了具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