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九十九章 抢人、抢钱、抢粮(第1/3页)  大宋帝国风云录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第九十九章 抢人c抢钱c抢粮

    “温公司马光反对变法,坚持放任自由的经济政策,认为这样可以还富于民,官不与民争利,但事实是,中央财富被地方官府掠夺,国家财富被贪官污吏掠夺。”李虎叹息道,“温公希望地方财权有所增加,他的本意是希望国富民强,但结果和他的愿望背道而驰。”

    “地方财权的增强,直接导致了诸多弊端,并由此引爆了大宋贪官污吏对国家财富的疯狂掠夺,而中央财政危机也因此更加严重了。”

    “在诸多弊端中,账不上报最为严重。”

    中央集权的财政制度最主要的体现之一,就是中央计司可以掌握地方各级财务部门的收支账目。在元丰之前,天下各路c各州府每年都要造计帐提交中央,三司因此可以掌握每年的财赋总收入。

    元丰三年公元1080年,财政制度改革,各地方转运司除了向中央提交各州府的钱粮物帛等收支的计帐外,还需上报地方的收支见在钱物状,中央仍能借此掌握财计的大概收支数目。

    其后这一制度虽然没有废止,但在财政管理的实际操作中,根据赋税制度规定所征取的钱物正额与实际岁收之间,中央规定拨留的财税与州府实际经费开支之间,越来越不相符合,基本上都是在造假。朝廷虽然屡次下诏,命令各地州府向中央提供实际收支数目,但地方上置若罔闻,造假之风愈演愈烈,中央实际上已经无法掌握每年的财赋总收入。

    还有一个最重要的弊端的就是“财不入库”。

    大宋的财务制度对留供地方岁计财物的账务c仓库等方面都有严格规定,严防官吏作弊,但自财政危机凸显开始,随着地方财政预算的吃紧,州县财政在账务c仓库等各方面的管理制度都出现了混乱,管理地方财务账籍的各种制度也越来越无法落实。比如帐上有官财二十万贯,但仓库里却是空的,根本就是造假。地方州府之所以财不入库,一是保证本地财政开支的需要,二是方便营私舞弊。比较常见的就是将大量财赋拨入公使库,以供官吏挥霍。

    另外还有“赋不依法”的弊端。大宋的创赋增税之权,集中于中央,不容地方染指,但因为地方财政入不敷出,大多亏空,如果按照国家法令来征发赋税,根本无法满足上供及本地开支,因此州县多“巧取于民”,征收附加税,说白了就是横征暴敛。

    财政权力地方化必然为地方官吏贪赃枉法大开方便之门,而地方官吏也毫不手软,大肆掠夺国家财富。现今国难当头,危机重重,汴京对地方的控制力越来越弱,可以想象,地方官吏的贪污肯定是肆无忌惮,已经到了触目惊心c匪夷所思的地步。

    李虎已经把自己说服了。

    在这之前,他让马扩到长安把陕西军政财大权全部控制住,让张关羽和范直昌到成都,以武力抢夺川蜀钱粮,还打算让毛军到襄阳,抢夺京西和荆湖的钱粮,这三件事都超越了西北大元帅府的职权,李虎已经违背律法,事实上等同于造反,所以他一直担心说服不了这三个女人。

    李虎从荥阳回来的路上,重新调整了思路。童贯这个人太厉害了,西北人未必是他的对手,而且他正在和金国秘密议和,关键时刻他还可以借助金国人的力量打击西北军和虎烈军。另外,童贯已经决定带着皇帝南迁江宁了,显然他可以接受与金国划河而治的议和方案,所以他不在乎汴京的存亡。童贯不在乎汴京,但李虎在乎,李虎到目前为止还没有控制西北,还没有解决虎烈府的财政危机,李虎还需要更长的时间,所以他希望汴京可以坚持下去,希望把金军阻挡在黄河北岸。

    为此,他需要李清照c赵明诚这样的名士到西北来,到大元帅府任职,并通过他们招揽更多的大宋文士,以便尽快稳定西北,并拿出一套行之有效的政策来挽救大宋。大宋如果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