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五十四章 土地换和平(第2/3页)  大宋帝国风云录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势变了,你不会不知道。”罗青汉也在一旁笑道,“你回去和晋王察哥,还有你们的皇帝好好商量一下,看看可有退敌之策。”

    李仁礼故作惊恐,低头想了半天,然后问道:“你们想要什么”

    董小丑摊开案几上的地图,手指在前套一带划了一个圈,“把前套给我们,我们就停止进攻,让你们集中力量去对付大宋人。”

    李仁礼皱眉想了一会儿,心有所动。李虎是大宋的藩镇,而大宋不可能容忍藩镇的存在,汴京和虎烈府之所以能保持目前的融洽,一个是因为大宋还没有稳定幽燕,暂时还无法腾出手来对付李虎,一个是因为大宋想利用李虎的武力攻击西夏。如果大宋稳定了幽燕,而李虎又在西征过程中损失惨重,那么李虎还有多少好日子可过这一点李虎不可能不知道,虎烈府的文臣武将们其实也很清楚,从这个角度考虑,李虎虽然有心攻打西夏,但决心可能并不大,李虎和虎烈府真正的目的大概还是全取代北,确保在代北立足。

    李仁礼忽然有了一个全新的思路。

    在大夏,李乾顺这位皇帝很有远见,他主政之后,大力推行汉学,任用汉臣,虽然这有助于大夏恢复国力,但也加剧了汉蕃之间的矛盾。

    在李乾顺之前,大夏以蕃学为主。

    李元昊立国之初,痛恨大宋,痛恨汉人,其基本国策是去中国化,凡汉人的东西都尽量不用,他甚至把自己家族的姓都改为“嵬名”了。李元昊叫党项人谟宁令野利仁荣创制大夏文字十二卷,规定境内凡行文c纪事等都必须实用蕃书,颁令尊蕃书为“国字”,与汉字并列。设立国字院和汉字院,国字除在境内推广实用外,主要也用于对吐蕃c回鹘以及西域各国的交往,汉字则主要用于对宋朝的文书来往。

    李元昊在此基础上又建立了蕃学,用大夏文翻译儒家经典,教授贵族子弟学习,考试优胜者,授予官职,也就是大宋朝科举制的翻版。

    有了蕃学和汉学,也就有了“蕃礼”和“汉礼”之争。这种争论在大夏延续了几十年,但因为去中国化的国策的存在,蕃礼占据绝对上风。

    李乾顺亲政后,采纳御史中丞薛元礼的建议,在国内推行“尊行儒教”,恢复“汉礼”,把去中国化的基本国策给改了。

    贞观元年公元1101年,李乾顺命令在蕃学之外,始建国学即汉学,置教授,设弟子员三百。

    西北自秦汉唐以来,都是中国之地,汉文化影响巨大,历朝历代的蕃人都是学习汉文化,党项贵族也不例外,所以李乾顺把国策一改,困扰大夏几十年的“蕃礼”与“汉礼”之争随即终结,很快儒学大盛,文教繁荣,“汉礼”迅速占据统治地位。

    汉学c汉礼占据了统治地位,大夏的汉臣当然水涨船高,纷纷进入朝堂和中枢,并大力修改大夏国策,推行汉制,这些国策肯定有利于大夏王朝增强实力,但从另一个方面来说,也肯定会严重伤害蕃臣的利益,于是汉蕃矛盾骤然扩大,朝堂内外,朝野上下,汉蕃的权力斗争和种族矛盾愈演愈烈。

    大夏本朝的宰相就是薛元礼,而他最大的对手就是察哥,汉蕃朝堂之争的焦点就是薛元礼和察哥的权力争斗。薛元礼有皇帝李乾顺做靠山,察哥则集结了党项贵族和蕃臣的力量,双方这十几年来斗得非常厉害。

    李乾顺为了牢牢控制权柄,吸取了前朝皇权屡屡被党项外戚所窃取的教训,有意识地利用汉人来挚肘蕃人,利用汉蕃矛盾来削弱党项贵族的权势,而察哥就是李乾顺必须要镇制的人。

    察哥有军事天赋,打仗厉害,在李乾顺主政的二十年里,率军和宋人屡屡交战,功勋显赫。李乾顺需要他,但又害怕他的权势危害到国祚安危,于是他就让汉人薛元礼做宰相,让薛元礼来牵制和挚肘察哥。

    目前形势下,薛元礼认为大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