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四十五章 狮子和狼的战争(第1/3页)  大宋帝国风云录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第四十五章 狮子和狼的战争

    察哥策马走在蒙蒙细雨之中,默默地想着心事。

    今年草原雨季来得早,雨水也充足,这预示着今秋水草肥美,牲畜会吃得膘肥体壮,有个好收成,但是,西北的局势就象这波涛汹涌的黄河,而大夏就象黄河上的一叶扁舟,在波涛中上下摇摆,随时都有倾覆之祸。

    大夏自景宗皇帝李元昊称帝至今,八十五年了,如果加上武宗皇帝李继迁c太宗皇帝李德明在西北鏖战c给大夏打下根基的岁月,那足有一百多年了。在这一百多年里,大夏和大宋c大辽反复交战。大宋打败了,不得不承认夏国,而大辽也打败了,但夏国深知自己最大的敌人不是契丹人,而是大宋人,所以夏国主动向辽称臣,结为盟友,联辽抗宋。

    这个国策持续至今,确保了大夏国祚的延续,然而,到了今天,这个国策的基础突然间轰然倾覆,其速度之快,让大夏人措手不及。

    大辽怎么会突然败亡拥有近百万大军,拥有万里疆域,拥有强大实力的大辽国,一个北方巨人,一棵参天大树,怎么会突然倒了大夏人还没有从惊愣中反应过来,掀翻大辽的汉人和女真人就杀到了代北,大夏人仓促迎战,结果连战连败,形势越来越险恶。

    大辽分崩离析,本是大夏发展的一个最好机遇,为什么事如愿违,反而深陷危机察哥和皇帝c宰相反复商讨,认为除了准备不足c策略失误外,其中最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实力不足。

    大夏和大宋打了几十年的仗,和大辽也屡屡交手,但它一直雄踞西北,傲视天下,它的实力应该很强,在大辽倾覆之刻夺取代北应该没有问题,为什么没有成功说到底,就是实力不足。策略能否成功要依赖于实力,实力不足,策略失去实施的基础,当然会失败。

    大夏的地理位置得天独厚,但沙漠多,大山多,而耕地和草场却很少,这严重制约了它的发展。大夏财赋窘迫,国库紧张,百姓生活艰苦,当然也养不起军队,所以大夏的兵制是全民皆兵,除了质子军御前侍卫军和京师卫戍军外,其余军队平时都要参加农耕畜牧,战时则披挂上阵。这些军队包括夏军主力擒生军和十二监军司的地方军队。

    这样一看就很清楚了,质子军和卫戍军大约三万人。擒生军的人数保持在十万左右,打了胜仗,俘虏多了,擒生军的数量就多一些,否则就减少。十二监军司统辖的军队都是地方军,地方军包括汉蕃各族,说白了就是乡兵,除了一些青壮男丁,其它老弱病残的战斗力可想而知。

    大夏军鼎盛时期大约五十万,但受限于人口规模,它的军队人数一直在减少。大夏地处西陲,人口本来就少,和平时期百姓可以安居乐业生儿育女,但大夏百年来,和平时间屈指可数,人口一直在缓慢下降。尤其近四十年,大夏和大宋的战争达到了一个高潮,大夏国无论是国力还是武力,都遭到了重创。

    大夏本朝皇帝叫李乾顺,三岁登基,梁太后专政。因为外戚势大,朝堂上权力斗争激烈,导致朝政腐败。大宋乘机发动攻击,夏军屡战屡败。大夏为了缓和朝堂矛盾,效法前朝,不断对宋用兵,以转移国内危机。

    从夏大安十一年公元1085年到永安二年公元1099年,十三年的时间里,大夏对大宋发动了五十余次攻击,其中有几年达到了六七次之多,而规模最大的三次则由梁太后亲自统率,御驾亲征。

    第一次是天佑民安三年公元1092年十月,宋夏环庆之战,动用兵力二十万。第二次是天佑民安七年公元1096年十月,李乾顺在梁太后的圣命下,侍母御驾亲征,集兵五十万,进犯大宋鄜延路,攻陷金明砦。第三次是永安元年公元1098年十月,梁太后亲率四十万大军攻打平夏城今宁夏固原境,强攻十三日未克,后来夏军缺乏粮草,又遭暴风袭击,大败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