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二十八章 一个响亮的耳光(第1/3页)  大宋帝国风云录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第二十八章 一个响亮的耳光

    十月十八日,吴思铭急告燕京,西北将门拒绝了汉王的好意,杨可世c王稟和种师中三位统制认为年内宋军不可能进驻燕京,从这番话里可以推测到,汴京必将发生变故,而这个变故可能导致皇帝下旨,暂时不要北上幽燕。

    宋军北伐的目的就是收复幽燕,现在李虎攻克了燕京,而且督请宋军即刻北上,就算童贯和西北军将领不愿意马上到幽燕以免再遭败绩,但只要皇帝下旨,童贯和西北军将领不敢不从,但从杨可世三人的语气里听得出来,他们对自己的判断非常自信。这种自信源自何处很明显,他们已经预感到汴京要发生一些事情,而这些事情导致汴京不愿即刻北上进驻燕京,继而控制幽燕。

    吴思铭想不明白,只好在信中把自己的担心大概说了一下,请李虎赶快想对策。

    上午,吴思铭赶到宣抚司,再度催促童贯和蔡攸,马上出兵,但童贯和蔡攸想方设法找理由,请李虎不要着急,暂时驻守燕京,以等待汴京的圣旨。吴思铭当即戳穿了他们的谎言,你们北伐的目的就是攻占燕京,现在我们拿下燕京了,请你去守,你还推三阻四,你到底还想不想要燕京你不要我们就还给契丹人了。

    童贯推说身体不舒服,走了。蔡攸东拉西扯了一番,推说还要事情要处理,也走了。

    董耘和刘韐走不掉,两人无奈之下,再度提出了前议之策。良乡大败,后果严重,童太师c蔡副使c刘统制和各军统制都要受到朝廷的责罚,人人自危,没心思继续打仗,再加上大军新败,士气低迷,即使到了燕京也未必能守住,所以大军即刻北上不现实。

    “唯一的办法就是把良乡大败变成燕京大捷,这样大家不但无罪,反而有功。”董耘说道,“将士们士气大振,北上自然不成问题。”

    “你们威胁汉王”吴思铭大怒,气得不知骂什么好,“良乡大败变成燕京大捷,北伐成功,那么最大的功劳不是我们汉王,而是童太师和蔡副使,受到皇帝赏赐的不是虎烈军将士,而是你们这帮不战而溃的宋军,天底下哪有这样的道理”

    “这不是道理不道理的事,而是形势需要。”董耘心里也是火大,这种事童贯做得太多了,哪次有人敢反对谁知这次碰到一群愚蠢的汉虏,死抱着那点功劳不放,气死人了。“你们也不想想,这个顺水人情做了,将来对你们有多大的好处眼光要放长远一点,头脑要想得深远一点,做人要圆滑变通一点,不要这么死板嘛。”

    “良乡大败的事一旦暴露,汴京朝堂上必定有一番争斗,这个时间很长,没有几个月无法认定童太师和蔡副使等人的罪责。”刘韐说道,“就算童太师和蔡副使最后都受到了罪罚,都被赶出了朝堂,但汴京需要时间稳定朝堂,需要时间重新任命北伐军的统帅。现在你扳着手指头算算,汴京需要多长时间才能查清北伐将帅们的罪责,才能重新任命统帅,才能下旨让大军北上”

    吴思铭瞪着他们,暗自咒骂。你们两个老奸巨猾的东西,当我是白痴啊这么简单的事你们故意说得这么复杂,当我是藩人啦只要皇帝一道圣旨,我看你们敢不敢抗命。

    十月中,汴京。

    这次北伐对皇帝来说不仅仅要建功立业,还要解决皇统之争,但他知道童贯满腔热血,一心要实现这个远大的抱负,有可能只顾建功立业而忽视了皇统之争,所以特意在他身边安排了一个亲信内侍。

    这个内侍叫李彦,和童贯的关系非常不错,但童贯已经老了,随时可能升天,童贯死了,他的权势也就成了过眼烟云,所以,李彦要给自己找条后路,而梁师成就是最好的靠山。

    良乡大败,宋军一天之内逃回雄州。李彦在第一时间把这个消息密报了梁师成。梁师成马上找来了王安中和李邦彦,商量是不是奏报皇帝。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