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十四章 国富?民富?(第1/3页)  大宋帝国风云录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第十四章 国富民富

    王安石变法,司马光反对,变革派和保守派的争论焦点就是“国富”还是“民富”,就具体策略而言,就是“抑兼并”还是“不抑兼并。”

    王安石变法的核心就是“抑兼并”。

    历来“抑兼并”者都有两大理由,一是道义方面的,即削富益贫为的是百姓均平;一是财政方面的,即“利出一孔”为的是富国足用,其实际动机则多是出自财政理由,即通过经济垄断以充实国库。

    历史上历次大规模的抑兼并运动,都是在王朝财政危机的背景下发动的,而“抑兼并”的直接结果则是国家财政尤其是中央财政的“汲取能力”极度膨胀,从而形成所谓“国富民穷”的局面。

    从商鞅c桑弘羊c王莽直到王安石,都是打着平均主义的旗号来扩充国库。

    但贫苦百姓对这样的“右贫抑富”毫不领情,他们纷纷投到富民那里去反抗官府,比如王小波c李顺,还有宋江,都是富人,都是庄主带领庄客造官家的反,所以说,多数王朝的崩溃都是朝廷“汲取能力”过分强化而使民间不堪忍受所致。

    王小波c李顺造反,其真实原因就是国家和百姓的利益之争,某种意义上也是一场反对统购统销的大变乱。当时朝廷在四川设置“博买务”,实行博买政策,就是茶丝帛由官府统一购销,官府低价强购,不卖给官府不行,这样一来,茶丝帛商就赚不到钱了,农民卖的价格也很低。四川茶商茶农非常多,他们利益损失最大,于是就激起了四川茶农一致反抗。李顺就是四川青城有名的茶叶贩子。

    宋江造反的原因是一样的。朝廷增设了西城刮田所,西城刮田所是当今皇帝和蔡京等人搞出来的新政,一般老百姓只准有多少多少土地,其余的土地一律归公,然后派出很多人去刮田,这些多余的土地c山林c湖泊统统收归国有。

    这个政策听起来也很不错,但贪官污吏太多了,他跑到一个地方,你不给他贿赂,那你即使土地很少,他也说你是大地主,于是土改扩大化了。很多中农,甚至是下中农,因为贿赂太少,或者没有贿赂,他就把你的土地给拿走了。当然了,如果你是大地主,有钱贿赂,他也不会没收你的地。

    宋江是梁山泊边的一个庄主,因为梁山泊“公有”了,大家日子过不下去了,没有活路了,于是造反了,而起因就是国家搜刮百姓,与民夺利。

    类似于博买务,西城刮田所的国家搜刮机构现在很多,比如造作局c苏杭应奉局造作局c苏杭应奉局等等,它们在南方,是为搞花石纲而设的。

    司马光“不抑兼并”的道义理由则是所谓“官不与民争利”,然而真的实行起来就大有奥妙了。

    “官”与“民”是一对对立范畴,有双重含义。“民”可以表示与国家或朝廷相对的私人或“臣民”之意,司马光所谓“天地所生财货百物,不在民,则在官”即指此义。另外,“民”也可以表示与权贵势要相对的下层平民或“庶民”c“下民”之意。

    显然,司马光所谓“在官”实指在官府或“公家”,除此以外的一切私有财产,从平民百姓到权臣c贵戚和强藩大将之私有者,都算是“在民”的,也就是说,国家不与私人争利。

    他为什么反对“抑兼并”实际上就是害怕权贵与老百姓一同被“抑”,而反对“官与民争利”实际上是害怕国家妨碍了权贵的利益,因此他们常常公然要求凌驾于“齐民”之上的私人特权,也就是说,他们主张“不抑兼并”,说白了就是要求国家放手让权贵们攫取私人财富。

    如果说,“抑兼并”导致了“国富民穷”的话,“不抑兼并”的结果则通常是“国与民俱贫,而官独富”。

    什么人称之为官权臣,贵戚,近幸,强藩大将官富了,“上则府库殚乏,下则民力穷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