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卷一百零四 宜城九头十三坡 安庆为安徽之源(第1/6页)  皖江情怀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安庆市城区地处丘陵,老街巷狭窄弯曲,崎岖不平。老安庆过去有五座城门,其中南向的有两座,西边的是镇海门,东边的是康济门。周边居民嫌两个名字太拗口,简化为大南门和小南门。康济门位于高井头(今建设路),出城门往南,东为水师营(今菜市场)。进城的坡街,南半段称之为小南门正街,北半段称之为高井头,东为万亿仓。入城后向西的小巷,则是登云坡。高井头和登云坡分列老城“九头十三坡”的首位。明c清以前,主要街巷多在今大南门c登云坡c四牌楼c国货街小巷一带,路面为青石和卵石铺垫。清光绪三十四年(一九零八年)安徽巡抚朱家宝令全城二百零六条小街巷铺石板路,并修建排水沟渠,并修建省第一条官司办公路怀集路(城区至集贤关),同时铺筑省内第一条柏油路吴越街。二十世纪二c三十年代修建新市路c建设路c孝肃路c华中路c沿江路c程良路c玉琳路c以及球城马路,如二环路等,其余皆为碎石路c煤碴路和土路。

    安庆城区地名客观地反映了安庆的地形概貌。安庆地名中有一些“山”“头”“坡”的通名,如“九头十三坡”等,就鲜明地反映出安庆“岭”多“坡”多,高高低低错落交接的地形情况。据《宋史c黄干传》记载:安庆古城建于南宋嘉定十年(一二一七年),当年老城区座落在一片西北高,东南低的丘陵上,城内外诸多山头,如盛唐山c黄甲山等,城墙多傍山而建,周长九里十三步。城内街道爬坡上岭,起伏叠岩,故尔便有了“九头十三坡”,造就了安庆城建的一大特色。安庆城内兴建街巷时,遂以“九头十三坡”为街巷定名相响应。至今仍留下高井头c拐角头等地名。

    安庆“九头十三坡”之“高井头”c“横坝头”c“墩头”。“高井头”,九头十三坡之一。高井头是老城“九头”之首,过去这周边曾经有一口老井,因为位于高冈之上,约定俗成,称之为“高井”。高井在安庆赫赫有名,《怀宁县志》上曾有记载,但位于何处,岁月匆匆,时光流逝,已经无法寻觅。但高井头作为地名,却长期延续下来。即便现在被强行兼并为建设路的一截,老安庆人仍如此称呼。“横坝头”,九头十三坡之一。横坝头过去有三处繁华地带:北段的墩头坡,纵横交错的大街小巷里响彻的是织布机的“哐里哐啷”声,矗立的是鳞次栉比的茶楼c酒肆c旅馆。与前街交汇处的,则多是竹木铺,兼有布店c米行c酒肆。最繁华之处要数横坝头尽头的沙漠洲码头。清光绪之前,“横坝头”是安庆江岸自西向东的第一码头。岳西c潜山c怀宁三县进入安庆均是走水路抵达,客货都在此集散,车来人往络绎不绝,即便是入夜也是渔火点点,码头的酒肆里传来阵阵猜拳c喊叫声,其繁华景象不言而喻。横坝头中间有一关帝庙,常来常往此处的人或是在心里默默祈祷,或是逢初一c十五烧上一炷香,祈求平安。“墩头”,九头十三坡之一。墩头位于大观亭西南。大观亭即元末郡守余阙葬处。位于安庆市大观亭街五十六号,称大观楼或大观台,建于明世宗嘉靖元年(公元一五二二年),系两层砖木结构,画栋飞檐,负山面江,环境清雅,素称“皖省第一名胜之区”,被列为“宜城八景”之一。

    安庆“九头十三坡”之“小拐角头”c“高山头”c“朱山头”。“小拐角头”即天后宫所在地。安庆地居长江中流。距海较远,但是也有“天后宫”。传说福建有个商贾,在安庆运粮出海,突遇狂风恶浪,险遭灭顶,濒于绝望之时,富商大呼天后保佑。天后居然显灵,顿时风平浪静,富商暗中默愿,二次来安庆,一定要捐建“天后宫殿”以示报恩。安庆“天后宫”的建造年代,《怀宁县志》载:“福建会馆即天后宫福建人立”,又载,“天后宫清建,在三牌楼之东,闽人请于巡抚陈用敷以祀天后者”。“高山头”,九头十三坡之一。高山头(朱家巷旁),现海关东侧,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