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卷八十四 七街三村载千秋 村酒村花两共幽(第1/3页)  皖江情怀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匈奴”一名,见诸我国史乘是在公元前四世纪末,(《史记》)载:是年(公元前三一八年),“韩c赵c魏c燕c齐帅匈奴共攻秦。”(卷一百一十)此时的匈奴,已经成为国北方一支不可忽视的力量。及至战国后期,以匈奴为代表的这些游牧部落c部族逐渐形成了一定范围内的社会共同体,为更大规模的统一奠定的基础。据王国维考证,昆夷c猃狁c荤粥c鬼方等名称基本上是对匈奴先民们不同时代的不同称呼。说明匈奴正是由这些游牧部落为主干,不断吸收其他人口万分而形成的。匈奴民族的形成,结束了过去北方草原诸多游牧部落c部族独立发展的历史,此前散布地北方草原上的游牧文明也形成了百川归海c汇于一处的局面。因此,匈奴人自然而然地成为了数千年来北方草原游牧文明的集大成者。至于匈奴部落,是何时在东至县南溪古寨定居,我已不得而知。

    池州城从明朝起就有“七街三村”之说。“七街”是市心街c牌坊街c古舜街c郭西街c楼山街c九华街和孝肃街。“三村”是贵口村c翠微村c杏花村。“孝肃街”,史载千秋,源远流长。自唐永泰(公元七六五年)复立池州,由石城东迁到池阳,扼江据要,郡治雄伟。浸以秋浦,镇以齐山。郡县绵延一千余年,历天灾而不迁,经战乱而重生。三街六市财源茂盛通四海,孝肃街区生意兴隆达三江。宋朝名臣包拯,谥号“孝肃”。至和(公元一零五四至一零五五年)年间,知领池州。至今,古井仍在;井旁“孝肃遗规坊”,遗址尚存。睹物思情,浮想联翩:“泉之清兮公之洁,泉之芳兮公之烈”。郡县人众,井旁立碑c修亭c建坊,毁建相继,世代不息。他曾留下了丰富的碑记c诗章;传说c故事等。民国三十四年(一九四五年)抗战胜利后,据此更名孝肃街。孝肃街,历尽沧桑变故,久经风雨侵蚀,残亘断壁,街区凋敝。后,复建的孝肃街,上同杏村c九华c牌坊三街相连。下与和平c翠柏c东湖c翠微c齐山五路相通。街依旧制而建,一街两园,徽风池韵,鹅形椽c雀替c挂落c古式门窗,款款有致;石板道c亭台c水阁c青砖黛瓦,熠熠生辉;屋脊恰如天虹贯日,墙头好似马首高昂。鳞次栉比,魏蔚壮观,古街之风貌依然重现。孝肃街复建沿街的传统建筑,建筑的立面结构体系和建筑高度都是保持原样,这是一条寂寞的老街,从池城和平路口往前,拐过一片繁华的商业区,眼前突兀地就有了一个静静的街巷。石板路铺展向前,两旁房子都是二层木楼结构,翘角飞檐,有徽派建筑风格,那些木板与墙壁,呈现一种古旧斑驳的颜色,两侧无高层楼宇,小青瓦c坡屋顶的民居遍布整个街区,比较完整c真实地反映了清末民国时期的传统风貌和地方特色。这里过去从南门进城出城,孝肃街是必经之路,到九华山进香的江北香客c到江西做生意的徽州商贩c放木排的排工c打鱼的渔人c运货的船家等等,都在孝肃街歇脚住宿,整条孝肃街大多是前店后坊格局。一九五四年以前,这条街上集中了银行c警署等诸多机构。孝肃街上还有一幢房子是方国华将军的故居,方国华将军是池州人,一九五五年授上将军衔。将军故居为明清时期建筑,占地二百平方米,整座房子古色古香,古朴而有神韵。七街由于战争和人为拆迁,仍保持着古城风貌的就剩孝肃街了。

    包拯(999—1062),宋庐州合肥(今属安徽)人,字希仁。天圣朝进士。累迁监察御史,建议练兵选将c充实边备。奉使契丹还,历任三司户部判官,京东c陕西c河北路转运使。入朝担任三司户部副使,请求朝廷准许解盐通商买卖。改知谏院,多次论劾权幸大臣。授龙图阁直学士c河北都转运使,移知瀛c扬诸州,再召入朝,历权知开封府c权御史中丞c三司使等职。嘉裕六年(一零六一年),任枢密副使。后卒于位,谥号“孝肃”。包拯做官以断狱英明刚直而著称于世。知庐州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