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卷十九 繁花绽放露娇艳 漫犹可信史变迁(第1/3页)  皖江情怀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端卧在素榻上,我看窗外繁花绽放,朵朵凝露而娇艳。它们在我顾盼后,也似乎更生添了柔媚的姿态,光致而玲珑。我也只是匆匆的过客,想不到窗外沿途的风景,如此的华丽馨香,或素淡如锦。日出,我看街衢人群波涌。日落,我等浮散了繁华之后,才有涩涩的酸楚之情。

    走在林林密密里,我默默无声。在苍凉的山口,我看见了孤独的废墟。它献出了昔日积累的馨芳,也就是历尽了最难堪的酸怆。无论狂风暴雨,光风霁月;辛酸都会多于安逸,泪水多于笑窝。山川跌宕起伏,让我的思虑更加深刻而回味无穷。

    大别山南麓,长江北岸,安徽西南。风景秀丽,气候宜人。东晋立县,取“安抚平宁”之意,曰:“怀宁”。至今,近一千六百年历史风云。

    怀邑位于皖西南交通要塞,东临安庆,南枕长江,境内独秀山与大龙山遥相竞奇。早在七十万年前的石器时代,就有人类在此繁衍生息。东晋义熙年间(公元四零五至四一八年),晋安帝复位,取“安抚平宁”意,立县曰“怀宁”。南宋景定元年(一二六零年)怀宁县城随安庆府迁至宜城(今安庆市),府县同城。清乾隆二十五年(一七六零年),安徽布政使司自江宁移至安庆府,省c府c县同城而治,史称“首府首县”。一九五零年,县城迁至石牌镇。二零零二年一月,由石牌镇迁至高河镇。怀宁人杰地灵,俊才辈出,四海闻名。东汉长诗《孔雀东南飞》故事发生地小吏港(今小市镇),至今仍保存着焦仲卿c刘兰芝合葬墓等遗迹。怀宁素称“戏曲之乡”,是被誉为京剧之父的徽剧和全国地方剧种之首的黄梅戏的发祥地。历史上名伶辈出,有“梨园佳弟子,无石(石牌)不成班”之誉。

    怀邑简史。夏c商c周,属扬州之域。春秋属皖c桐二国之地。战国为楚c吴属地。秦统一中国后,实行郡县制,县境属九江郡皖县地。西汉高祖五年(公元前二零二年),废衡山王国置淮南王国,属淮南王国;文帝十六年(公元前一六四年),分淮南王国置衡山王国,属衡山王国;武帝元狩元年(公元前一二二年)又废衡山王国为庐江郡,属庐江郡,隶扬州;武帝元封五年(公元前一零六年),设枞阳郡,后为庐江郡,皖c枞两县分领;王莽新朝时,归属如故。东汉沿前制,为扬州刺使部庐江郡之舒c皖县地。建武初年,皖县复为侯国,后复为县;元和二年(八五年),改属六安国;章和二年(八八年),复属庐江郡。三国仍为庐江郡。舒c皖二县地为魏c吴兵争之地,建安十九年(二一四年)前属魏,后属吴。西晋复汉制,属庐江郡舒c皖及龙舒县地;永嘉乱后,皖县废。东晋安帝义熙年间(四零五至四一八年),刘裕平桓玄之乱后,分庐江郡置晋熙郡及怀宁县于皖县故地,属晋熙郡。南北朝宋武帝割扬州大江以西为豫州,晋熙郡怀宁县属之;南齐沿宋制,怀宁县属豫州晋熙郡;其后分属梁之晋州c北齐之江州及陈之熙州。隋初废郡置州,改晋熙郡为熙州,怀宁县属熙州;大业三年(六零七年),废州为郡,属同安郡。唐武德四年(六二一年),改同安郡为舒州;五年(六二二年),分怀宁县为皖城c梅城c皖阳c安乐四县,属舒州;七年(六二四年),仍恢复为怀宁县;九年(六二六年)后,州郡屡经变更,先后于天宝元年(七四二年)改舒州为同安郡;至德二年(七五七年)改同安郡为盛唐郡;乾元元年(七五八年)改盛唐郡为舒州,怀宁县亦随改属之,隶归淮南道。五代十国,仍为舒州,先属十国吴,后属十国南唐及后周。北宋前期仍属舒州同安郡;至道三年(九九七年)后,属淮南路;熙宁五年(一零七二年)后,属淮南西路;政和五年(一一一五年),置德庆军,属德庆军。南宋绍兴十七年(一一四七年),改德庆军为安庆军;庆元元年(一一九五年),升安庆军为安庆府,怀宁县均属之,仍隶淮南西路。元至元十四年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