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12章 姐弟(第1/3页)  关陇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十二岁已经不小了。我兖州向来人才辈出。想当初高平王弼,年十岁既已出口成章,与钟会齐名。尚未弱冠,便名动公卿;而后不过数年,竟与玄学领袖何晏并驾齐驱。而如今我已年过十二,却所学未成,诚愧煞人也!”

    卞粱摇了摇头,似乎想起了什么,轻轻道:“听嫂嫂说你在洛阳用一座摆钟便赚了石崇一八十万钱。若非知道嫂嫂不会骗我,我绝对不会相信像你这般毛躁的人,能够赚到如此一大笔钱。所以你想做富家公子的志向,尚有几分可信。”

    “毛躁么?想要触摸到这个世界的脉络,总得做出点蠢事,不是么?”张韬喃喃道。

    “如今天下一统,乱世早已经成为过往。所以你还是做个富家公子比较现实。当今陛下与民修息,不说本朝万年的狂言。参照两汉来看,本朝至少也会有二三百年的国运。只怕你我这辈子也不会再看到乱世不靖的那一天。”

    “你当真如此认为么?”张韬皱着眉头反问道。

    “难道阿韬有不同的看法?”

    “只怕你我成年后,便不得不面对天下大乱的现实。”

    “你是说?这……这怎么可能?”卞粱苦笑着摇摇头:“虽然说当今佐命元勋几近凋零,然则即便是令尊,如今也是年富力强的时候。以为兄的看法,只要令尊尚在,这大晋便如泰山之稳。阿韬,你这番话也就在我面前讲讲,换做是旁人,只怕早已给你打上一个狂悖的名头,实在是太过危言耸听了。”

    “危言耸听么?也许是吧。”张韬侧过身子,看向卞粱,郑重道:“我想问六哥几个问题。第一个问题,古之天子,守在四夷。而如今四夷在何处?”

    不等卞粱回答,他继续道:“五部匈奴在晋阳、上党之间,鲜卑、乌桓散落幽州各郡,雍凉胡患刚刚平定。当今朝廷认为其不过是疥癣之疾,毕竟自古无胡人做天子者。然则一旦中原有事,匈奴由上党发兵一日便可到达洛阳。鲜卑由辽东挥师而进便会占据河北之地。益梁二州自古乃是天险,一夫当关万夫莫开。如此种种,岂是一个心腹之患可以形容?”

    “第二个问题,朝廷所颁布之占田令有何缺陷?五口之家想要维持生存一年所需多少米粮?”

    张韬悠悠道:“汉末乱世,百余年来征战不休,大量人口逃入荒野。由于人少地多,所以如今颁布占田令短期内可以使人口恢复。然而最多两代人,便会成为人多地少的状况。少地之民由于需要交纳定量之粮,养家糊口愈发艰难。男子年十五而嫁娶,只要两代人,人口便可翻番。以此观之,最多三十年,若无适宜措施应对,大乱不可避免。”

    “第三个问题,齐民之家有无上升通道,若无上升通道,是否甘心世世代代为婢为奴?九品之法是否能给予齐民后代上升的希望。民如水,官为舟。舟行水中,水便无孔不入,一旦舟有缝隙,便会大量涌入。哪怕船夫操舟技术再高超,亦无法避免沉船之祸。有此三点,我便断定,将来有一天这大晋必会发生动乱。清谈又有何用处?能保妻子乎?能保父母乎?能存社稷乎?”

    张韬的一番话如炮连珠,说的卞粱目瞠口呆。良久之后,他方才回过神来,看向张韬缓缓道:“阿韬你虽未拜入阮师门下,将来亦必会成为清谈高手。只是亡羊补牢,犹未为晚。更何况羊尚在圈中。你这番话,跟伯父说起过么?”

    “我会说的。”

    ——〇〇〇——

    几天下来,卞府极尽热闹。到了正月二十五这一天,前来拜访的客人达到了高峰。许多家族哪怕主人因事无法亲至,也会派遣管家将贺礼送上。不但兖州境内的各大家族少有缺席,哪怕是临近州郡,也有很多名流参与其中。

    用卞粱的话说就是,“卞府宴会,从未如此之盛也。”

    只是对于张韬来说,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