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19(第2/3页)  我的妈呀,要离婚!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中西方文学差异可能是哪些因素造成的。”

    “我先举个例子,《罗密欧和朱丽叶》和《牡丹亭》想必大家也不陌生,我们都知道,这是两部典型的悲剧文学。”

    说到这里,台上人略一停顿,等台下观众有了足够好奇之后,才缓缓说下去,“同样的,都是爱情悲剧。自古以来,人们好像对悲剧对遗憾就充满了好奇,很多文学作品都留下一个令人顿足捶胸,抚额嗟叹的悲剧式结尾,这样人们才觉得无法满足而越发着迷!”

    “很简单的道理,白话一些,通俗一些,你们宿舍一个男青年喜欢了两个姑娘,一个同意和他共同进步,一个却因为家里阻拦而没有成功,这个那孩子心理多半更挂念那个没成功的姑娘。”

    “悲剧人物更容易引发读者的共情,博夺更多的同情!”

    “以我的愚见,造成中西方文化差异的因素分为两大部分,一个内在,是思想,包括文化背景在内,另外一个就是外在,是语言和文字。”

    台下的学生们渐渐听得入神,礼堂里安静下来,只有台上之人不断妙语连珠,娓娓而谈。

    “首先说说文化背景差异,还是前面提到过的两部爱情悲剧文学作品,两部作品的作者分别是莎士比亚和汤显祖,虽然他们两个前者是英国人,后者是中国人,但是两位作者都生活在历史同一时期,都是十六世纪伟大的戏剧家。”

    “这两部作品反映出的中西方文化差异就十分突出,西方追求人性之上,东方崇尚礼智之上;西方对于悲剧人物多突出其个人英雄主义,追求自由,东方多是选择地位低下,心地善良的弱小人物;西方人追求结局的真和美,东方人希望结局是美和善。”

    “所以这两部作品,《莎士比亚》追求骑士主义精神,剧情激烈,一悲到底,所以最后男女主人公都死了;而《牡丹亭》描写文弱书生和才子佳人的悲剧,剧情舒缓,意向唯美,悲剧中以团圆结尾,上演了人鬼情未了。”

    台上之人言语间诙谐幽默,不时让台下发出一阵笑声,今天讲座的气氛前所未有的和谐。

    “我再说一点,语言差异,现在正是夏天,如果我们礼堂里没有空调,我想在座的各位早在心里把我一家十八代问候遍了!”

    台下一阵哄笑,台上之人继续,“对于夏天,我们中国人首先想到的就是流汗,炎热,不舒服。没人会把爱人比成夏天吧!想象一下,如果一个小伙子,对一个心爱的姑娘说,你就是我的炎炎夏日,那大概姑娘转身就走,别人也想着,恐怕这不是心爱的姑娘,是要命的了,烈日炎炎下,你只能中暑了,何谈美妙。”

    “可莎翁的十四行诗里,却把爱人比作夏日一样可爱,读者也会认同。。。。。。”

    台上之人,侃侃而谈,终于结束了讲座的内容。

    下一个部分是观众提问,自由交流的时间。

    坐在最后一排角落的青年,看着大屏幕上的幻灯片,不断播放着台上之人的作品,他目光盯在了那本新出的《残局》上。

    年轻人忽然生出一股恶趣味来,举手提问,主持人点到他。

    年轻人并没有像大多数提问发言的学生一样,先寒暄问好,而是直击主题,“都说作品是作者的心里活动的反射,《残局》里对于程志敏的描写阴暗晦涩,那是您心灵黑暗面的投射吗?”

    年轻人眼神冰冷笃定,目光似冰刀直直射向台上之人。

    听着发问,礼堂里欢乐和谐的气氛瞬间凝滞。

    礼堂里静的出奇,所有人的目光都集中在提问者和台上之人身上。

    大家对于这个明显不友好的提问,屏气凝神,

    看向提问的人的目光里全是猜测和审视,过了刚才那种由于诧异而突至的死寂,现在已经有人在下面嘀咕起来,这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