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海婴的世界(五)(第1/3页)  倒影——影子傀儡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哈葛托知道,像他这样的海婴其实比比皆是。记得两年前,他曾参与过立宪派首届陆上人口统计,他主要负责上海战区在役海婴的背景调查。其统计数据表明,在上海服役的一万五千名海婴当中,像他这样无家可归并与家人失联的,约占百分之九十八。如果每一名海婴均来自一个家庭,则代表背后有一万四千多个家庭失去了最为身壮体健的家人。而根据海婴的家庭构造,一般有八到十五名成员,换言之,仅在上海服役的海婴,其背后就有十到二十万名家庭成员。这几乎就是一个海婴中等氏族的总人口。

    这百分之九十八的无家可归者,他们本可以承担养育家人的责任,但现在他们的身体却沉睡在水里,而灵魂却在外面不知是死是活。

    对于每一名立宪派海婴而言,家庭恐怕是他们在这场战争中付出的最大代价。然而,如果对于立宪派的存亡而言,则还有更令他们头痛的事。

    立宪派海婴之所以大多无家可归,正是因为宗氏派在海底大规模清剿立宪派的成员氏族。立宪派成员氏族大多不甚强盛,在宗氏派的追杀下,根本毫无反抗能力,只好满大海四处逃窜。而立宪派的主要力量来自地面,对于海底的纷争他们既无能为力,亦无可奈何。在这样的环境下,立宪派成员氏族投降的投降,变节的变节,灭绝的灭绝,以致后来屡屡发生立宪派成员为求自保而背叛组织的事,木马仪技术更因此泄漏。这也是较晚上岸的宗氏派能在短时间内转劣为优的原因之一。

    自从立宪派在海底的势力被彻底瓦解之后,陆地上的人力补给就成了组织内最严峻的问题。宗氏派对海岸线实行严格的管制,隔断了立宪派的人力来源。没有新员加入,立宪派就只能靠早期上岸的成员负隅顽抗,倘若长此下去,任谁都可以预见立宪派最终会被困死在宗氏派的围城内。

    然而,宗氏派管制海岸线这一举措对立宪派的影响还远不止于此。

    立宪派本来在内陆地区开设了多条运输线,并挨着水域建设了不少生活区和工业区以休养生息。他们在那里安家立业,设厂生产,并孕育着被称为“陆婴一代”的新生儿。但自从宗氏派实行了海岸线管制措施之后,内陆海婴赖以为生的海盐便失去了供应源。没有海盐,生活区就无以为继,以致大量海婴平民被迫携老带幼从内陆向沿海地区转移,之前开设的工厂相继停产,甚至有不少厂房就此被人类幸存者兵不血刃地重新接管,从而连锁反应地引起一系列物资短缺。

    由此可见,立宪派目前的处境非常困难。一方面他们无法获得人员补给,另一方面又要考消耗老本来维持战争。因此每一名立宪派海婴都有一种危机感:他们潜伏人类社会数以千年所建立下来的家底,恐怕要在这场消耗战中打干打净。为了应对即将降临的灭顶之灾,一项极富战略意义的计划就此应运而生——以人制婴。

    立宪派对人类的了解要比宗氏派深入且透彻得多,对于陆地的情况也比宗氏派要清楚,这与他们长期扮演人类不无关系,故他们比宗氏派有着更为清晰和深远的大局观。由于受制于海婴的身体条件,海婴之间如果在陆地上交手,不太可能以自己的身体来投入战斗。所以他们很早就判断出,主宰陆地争夺战的关键,并不在于拥有多少飞机坦克大炮,而在于拥有多少他们一直想赶尽杀绝的人类。

    在这一方面,立宪派有着宗氏派望尘莫及的优势。因为他们了解人类,从而懂得如何利用人类的特质。不论是爱恨情仇,抑或是酒色财气,也不管是礼义廉耻,还是历史人文,只要能够为立宪派所用,他们就会想方设法去培养。而圈养区就是用来提供人类资源,并培养人类对海婴的仇恨的地方,直到人类的仇恨不为理智所制约,他们就会将这股仇恨引向宗氏派。

    这种做法曾在立宪派内部引起极大的争议——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