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119章 朱仙镇(第1/2页)  一剑一蓬莱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却说离朱仙镇八十里外,有一延绵不断的山脉,曰之:“黑水白山”。

    那“黑水白山”上,林莽葱葱,有一条山溪终日不冻,吸引了无数的游鱼在此栖息。

    每到了冬季,这些为了越冬而来的游鱼都逆流而上,最终汇聚到了“黑水白山”上的泉眼附近。

    泉眼不大,百十丈见阔,幽深极了。这“黑水白山”的“黑水”二字就由此而来。

    故老相传,这泉眼是能直接通到了东海龙王那里的,因此也是香火不断,逢年过节,便总会有人跋山涉水不辞劳苦的进得山来,在这“黑水白山”的黑水潭边,奉上四时果蔬,各种香肉膏腴。

    有道是“靠山吃山,靠水吃水”,靠着这“黑水白山”,就也盘踞了一伙山贼,时日一久,就自立了门户,号称是“白山黑水一窝蜂”。

    平日里,这群匪人也兼了山民的身份,挖些冬笋山货下得各处城中售卖;又或是砍了柴火,送到些大门大户的炭窑换些米面。

    等到时令年节,各条入山的道路都有香客信众进山,就有盗贼支起路边的肉馒头摊子或清水铺子,供远道而来的游客们打尖。

    也有的盗贼几个一伙,在山脚砍几根老竹子,做一副滑竿,专门送那些脚力不足的少爷公子们进山,去往那黑水潭。

    你若是以为这些个盗贼是转了性子,老老实实做踏实事了,那可就大错特错了!

    这种抬滑竿的,路边支摊卖食水的,通通都不过是盗贼里的“望风探子”罢了!

    那些抬滑竿的,要是遇到了单身来黑水潭拜祭的香客,这就每每从旁偷偷观人衣饰:若是光鲜亮丽的,就兜搭几句,摸一摸底细。

    若是没有什么瓜葛手尾,例如说不是周遭十乡八里的,乃是远道而来的,不会担什么大干系的,当即就会乘机绑了去,掳到山贼的寨子里,做个肉票,讹一笔财物。

    若是套问了话语,发现是普普通通榨不出油水的,就也依样裹挟而去,拿那等细细粗粗的链子锁了;或充做伙夫在后厨帮工,或当做劳役在前院修葺山寨的院墙屋瓦,打卤做匠,干尽苦活累活。

    那些个支摊卖伙食的,照样也不闲着。都暗自盯着了成群结队而来的各路香客。

    要是一干人等组成的队伍里,老小中青,没有几个孔武有力的,手里腰间也没有什么得力的兵刃傍身的,往往就寻个由头,多卖肉馒头,少卖清水。

    攀谈搭讪自然也是少不了的。

    几口男丁,几名青壮,几名女眷,可有镖行护卫,可有官身三言两语,便也套了话去。

    初次出远路,没经验的雏鸟居多,香客队伍也是沿途凑搭的各种关键的信息就都沿路通风报信,消息走得自然比香客更快。

    等得这样好拿捏的香客团队到了山顶,吃肉馒头多,饮水少,自然是口渴难耐。

    那山尖尖上,便也开了个大庄子,既卖食水又提供住宿。守着店子的,看起来斯斯文文,也热情得很;如果香客们要在山庄间过夜,更是会加倍的殷勤。

    可过夜之后么,这种内中没有主心骨的队伍,就十有八九是出不了山了。按山匪故意传出来的种种山野神异,便是“被山神感其虔诚,提拔了白日飞升了去也。”

    如此这般,一来二去,那“黑水白山”有真神之说就渐渐流传开来。

    当然,也有各路捕快因着各种无头公案,寻着痕迹就也过来了这“黑水白山”查案。

    以上乃是闲话。

    虽然是闲话,却也是苏闲与前院的玉人开诚布公的聊了半天才知道的。

    苏闲就问了:“那些个苦主竟然没有一个逃脱的么?”

    女子不以为然道:“山里道路曲折。那一窝蜂恪守‘兔子不吃窝边草’的训诫,只捉了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