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二十七章 英雄纪念碑(第1/3页)  魔法师寻职记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潘淼淼定居在磐安村,这条村庄就是现今以花灯烟火节闻名全国的古城即墨市。当时的磐安村并不是她的出生地,她的出生地无从考究,族谱只记载着她是因羌兵战乱而移居磐安村。好了,接下来我得说说这纪年700元贞年中那惊天动地的大事,那就是大家熟悉的历史书中所写的羌国进军我国的元贞战乱。如同九年义务,啊,忘了,现在是十七年义务教育标准历史教材中所写的那样,东北的茂城要塞被羌军攻破后,我国便陷入了五年轰轰烈烈的抗战史。在羌军刚刚破关那一段时期成为了我国最黑暗的“元贞十月”,“元贞十月”这一词除了代表了那个民不聊生的战乱时期以外,其实最早是起源是那条从茂城通往磐安城的十里官道。有个邪门的传说,据说逢年过节时,这条道上的灯笼都不用点蜡烛,为什么不用点蜡烛,因为点不着,为什么点不着,因为那里风大,蜡烛点着就灭,点着就灭,点着就灭,那多点几次怎样?没人敢这样做,也没人敢在天黑时抬头仰望头上的青松,毕竟这些青松曾经悬挂着尸体。尸体便是羌兵的灯笼,灯笼间隔十步挂一只,尸体也就十步挂一具,整整挂了十里。十月战乱,十里官道,十步一尸,故名元贞十里,又名元贞十月。在这元贞十月中,潘淼淼所在村庄的村民也成了这些青松上的灯笼。

    那条无名村除了潘淼淼以外就没有活口了,想想真是不可思议,潘淼淼又是怎么逃脱羌军的搜捕的?族谱上没有记载这些琐事,甚至关于隐身术的术成时间也没有记载,这在族谱里还真是少见。我曾经大胆的猜想,在敌军进村的那天,在她的父母死亡那夜,便是“樽海鞘”的术成的时间。也就是元贞730年十月,修炼成隐身术的盘淼淼,孤零零地站在一排被挂在树上的村民尸体面前,那排尸体一望无际。家人的尸体正被士兵一点点拉拽升高,虽然父母已经没了呼吸,但潘淼淼仍然能感觉到他们筋挛的脚尖,她想让家人再看自己最后一眼,然而她身上隐身术让她置身于另一个世界,一个即使千军万马也无法看见自己的世界。

    身为大屠杀的幸存者,潘淼淼看到这些血腥的一幕幕,所积累的满腔怒火仇恨成了她日后修炼隐身术达到炉火纯青的必然导因。据族谱上记载,她最后施展的那次隐身术居然把整片浩浩荡荡的大军给变没了。想要完成这样偷天换日的宏大的工程,必须要使用足够多的樽海鞘做药引,因此身为渔民的潘淼淼便可以发挥她的职业特长。身为渔民的盘淼淼,这也就可以解释她为什么遗留下一柄鱼叉这样的劳动工具,而不是什么帅气的刀剑长枪。

    我能想象她捕捞樽海鞘的情景,她右手紧抓能与鲨鱼较量的三齿钢叉,左手拖拽着墨绿色的渔网,挺身直立于船头,怒视大海。她支起大锅熬汤煮药时,被烈日晒的黑红的脸庞,那股咸腥的鱼臭味伴着海风与药汤的腥气弥漫在村子的各个角落。药汤熬好后,她亲自为将士们的长戈涂上鱼汤,为斜插在大道上的尖利木桩涂上鱼汤,为家中的三齿鱼叉涂上鱼汤。说到鱼汤我便不得不提一下那股刺鼻的鱼腥味,相信很多人吃鱼时都能闻到一股淡淡的鱼腥气,腥味已跟臭气只有一步之遥,这还得多亏厨师料理海鱼时放了几片生姜除腥。真正的鱼腥味那是你漫步在黄昏的海滩上所闻到那股弥漫着三甲胺的臭气异味,这股味道几乎能比肩化粪池的氨臭气。因此把潘淼淼煮“鱼汤”用来比作煮大粪一点也不为过,锅里同样的味道刺鼻,同样的黏糊糊,只是颜色白惨惨没那样难看罢了。

    在给士兵们上药的那时绝对是一场壮举,虽然参战的士兵仅有几千人,但如果用毛刷给每个人全身刷上鱼汤那工作量也难以想象的庞大。于是王将军便想把一个澡堂子给包下来,起初澡堂商人并不愿意,因为那鱼汤一旦进池那澡堂便成了茅厕般臭了,臭了澡堂哪还能做生意,生意人到底为的是银钱。潘淼淼见此把一盆鱼汤往那商人的头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