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到汉朝正式册封的郡守张邈—陈留太守c刘岱—兖州刺史,等人相提并论,正是这些人构成了所谓关东联军主体。至于早年与曹操在洛阳有交游的联军盟主袁绍,此时和曹操还并不属于一个系统。从地图上来说,可以看得非常明显,关东诸将的根据地在酸枣,威胁洛阳东面,而以渤海太守身份起兵的袁绍则驻扎河内,主攻方向是洛阳的北面。后来董卓被刘毅吓到,开始西迁,曹操提出追击动议,虽然在关东军中地位并不高,但由于和张邈的亲密关系,此议最后得以通过,张邈本人也提供了支持。关东军此次动员规模甚大,除张邈给予大力支持外,袁绍可能也给予了支持,可惜遭遇惨败,关东军丧胆,出于他的动议酿成一场大败,也没人给他好脸色,待下去确实尴尬,于是刚好请假回家募兵,其实募兵是次要,抱新的大腿才是真。这样一来,算是脱离了关东军系统,投入了强大的袁绍的怀抱。
后来的事情就是曹操在东郡发展,袁绍给予支持,曹操日后和袁绍的关系更加亲密,实力对比已是今非昔比。此时讨董时的几个关东巨头,桥瑁被刘岱杀掉,刘岱被算计死,兖州权力出现巨大真空地带,曹操能得到兖州,也是顺理成章。虽然此时上下级关系发生了改变,但张邈与曹操的配合表面上依然亲密无间,曹操出征徐州时还将家人托付给张邈。但是,此中却有某种日益明显的裂痕存在,裂痕的基本原因当然是利益。显然,袁绍欲借曹操之手取得兖州的实权,乃至将河南划入版图,但这显然不可能为张邈所容。从现实利益上来说,自初平二年袁绍表曹操领东郡,张邈就已经把曹操划分到袁绍的阵营了,后来曹操与袁绍的举动也很亲密,袁绍也动过心思让曹操除掉张邈,这一时期的曹操应该是非常痛苦的,他快刀斩乱麻地处理了投奔张邈的王匡的反曹事件,但却迟迟无法对张邈本人下手。
这里必须说到另一个大背景,即袁家兄弟在讨董结束后,在政治上正式分道扬镳。相对于袁绍的另立朝廷计划,就是之前提到的刘虞,袁术在这一时期以关西皇统追随者身份者出现,不仅得到汉室正式任命,更通过经南阳北上的武关道与汉室建立紧密联系。在张邈反叛的该年,新朝廷计划虽然已经失败,但袁绍c曹操不承认关西朝廷的立场仍未改变,这显然为兖州尊汉士大夫所不可容忍,这样,张邈背叛的基础就得以形成了。当然,此前追击徐荣的拥汉形象也是曹操被引为州牧的基础,后来因为多重原因吧,不承认朝廷的地位。
张邈和曹操政治上有分歧点,在于拥汉与否,曹操不承认汉朝朝廷,而且屠杀百姓,张邈一直以来还是忠于汉室的,再加上之前的小弟变成了老大,心里不平衡,还不反等着干嘛?而且。此处的关键人物是陈宫,他援引吕布的武力来与曹操分庭抗礼。有趣的是,张邈跟陈宫的配合也是完美无瑕,给曹操的兖州致命的打击,再加上曹操屠杀汉朝百姓,让兖州的其他势力也看他不顺眼,兖州瞬间就乱成一锅粥了。
无论如何,从张邈背叛一事来看,恐怕此人精神力还不够强大,终究没有顶住袁绍与曹操的压力曹操主观可能并无敌意,但势力的扩张与对袁绍军事行动的配合本身就是压力,这恐怕正是普通军阀与袁曹这样大军阀的区别。事实上,这样的举动甚遂袁绍的愿望,却是张邈与曹操的双输之局。对袁绍来说,张邈和曹操在兖州联合是极端危险的局面,除了曹操直接攻灭张邈,张邈出头捅破这盘棋已经是次理想的状况了。张邈的这次背叛将袁曹的正式分手又推后了数年。当然,从更长远的地方来看,这次失败至少给了曹操重要的教训:汉室依然在士大夫心中占有相当地位,盲目另起炉灶是不现实的,而且屠杀百姓的事以后了能做的这么嚣张。
现在曹操的目标就是消灭吕布和张邈,不管能不能成功都得去,兵力充裕,被人家把老家占领了,还手都不敢的话岂不是很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