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读诗引发的思乡情怀:王维渭川田家(第1/2页)  历史新旧说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作者:史遇春

    《渭川田家》

    唐·王维

    斜阳照墟落,穷巷牛羊归。

    野老念牧童,倚杖候荆扉。

    雉雊麦苗秀,蚕眠桑叶稀。

    田夫荷锄至,相见语依依。

    即此羡闲逸,怅然吟式微。

    诗,在这喧嚣的时代中,似乎成了一个可笑的话题。

    诗,在这浮躁的社会中,甚至无法成为一个可以谈论的话题。

    翻阅当年读书时的笔记,发现竟然有很多密密麻麻的c用钢笔摘抄的c整齐的诗句。

    这《渭川田家》便是其中之一,不过,并不是全诗,而是前八句。猜想后两句诗人的抒怀,不自觉地把自己自外于农人,使得这种感叹似乎有不知稼穑之嫌,故而捐弃了。

    现代化交通工具的发达c通讯手段的先进,把人和人的距离拉近了,以前,“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c“共看明月应垂泪,一夜乡心五处同”的那种情思,很多人都已经没办法再去体会了。以前诗人们所吟诵的乡愁,有人说也已经在现代社会中消亡了。是否真是这样?我无法回答。

    今天,看到我以前笔记中的文字,感觉,至少,诗,还在;思,也在

    我从不讳言,我是一个乡下人,我是一个土人。对于那片生我养我的故土,我有无限的至情。虽然那里没有很多人向往的繁华;虽然那里并不富裕;甚至那里的邻人乡亲还有很多被低视c被嘲笑的陋习但是,这一切,在成长於斯的我看来,皆是自然c均为真实,且不会有伤大雅。

    离家日久,思乡之情日切。因此,这记忆中,所存留的,大约就只有家乡的好了。

    我与故乡,就如同我与父母。儿时在父母身边,常惹父母生气。每每此时,母亲会带着几分怒气说:

    “什么时候能够成家立业,不在我身边,也让我的心清静些。”

    果然,有一天,因为要去走自己的人生道路,便辞了父母,离家而去了。

    这一去,我便成了家乡的过客。每次来去,都是匆匆,停留的时间,少则日,多也超不过一月。

    因为离别,父母便少了我在他们身边时制造的那些聒噪,多了许多对儿子的牵挂。

    于是,我往时的顽劣,父母倒是一日一日遗忘尽净了,余下的记忆,全都是我在家时少有的乖巧与听话了。

    这些年,乡间的变化很大,回去后也会有所感受c也会有一些印象。只因为行走如同过客,匆匆地来,又急急地去。所以,那些印象和感受,不经意间便在头脑中化作烟岚,随即飘散了。

    关于故乡,留在心头c抹不去的,多是儿时那一幕幕情景。

    乡村的田野,夕阳的余辉,自有她的美处:虽不如朝日初升时那么灿烂夺目,但那柔和的色彩却深过晨光。那柔柔的落日之光,常常以她的深沉之姿打动人心,让人进入忘我的境地。

    田边垄头,嫩绿的小草,在夕阳之中,也失却了本真的绿,方佛有些含羞,而泛起了微微的晕。

    那不谙世事的村中少年,轻轻地挥舞着手中的鞭子,驱赶着牛羊缓缓从远处归来。他的一举手投足,没有半丝的矫揉造作,全是一颗童心的真实流露。他的举止,恰与那自然融为一体,形成了一轴牧童晚归图。

    村子口上,爷爷不知已经张望了几回了。老人家心里嘀咕着:这孩子,天色都这么晚了,怎么还不回来?这一次,听见清脆的响鞭,又隐隐有小羊羔c小牛犊撒娇的叫唤声,老人家这才放下心来,脸上的焦急转而成了舒心的微笑。

    麦子经过一个冬天的沉睡,几近枯黄的面庞终于缓过气来了。加上几场及时的好雨,这青青麦苗,更加翠绿可人。节侯更新,很快,又已是麦子扬花的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