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十一章【50部分】(第3/4页)  红花满地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家境:

    【哪怕娶3位妻子,也没问题。绝没人奇怪。但在任何场合,兹要带出情感话题。未婚妻,放在第1位。介绍起来,语气非常尊重。哪怕对面几位美女,保持距离。20岁如此,太过罕见。完全典籍里,安邦治国平天下的,古代贤德大将之风】

    表过题外话,按下不提:

    【再看这边厢,膏腴卧南岸火车站。站前广场。农历庚申年,六月下旬。节气,过立秋。1920年,8月中旬】

    当时还没改造,车站相对小:

    【清德宗光绪34年,1908年投入使用。广场可滞留,露天条件差些。许多家庭相互依偎,席地而作瞌睡。或干脆躺地面,靠了行李打呼噜。全等天亮,上车】

    更有父亲枕包裹,孩子枕父亲脚丫子:

    【再看母亲,紧紧抱个旧布包袱。不知啥好东西,却也珍宝一般。脑袋耷拉着,嘴角淌哈喇子。孩子手里,抓半个馒头。小嘴边粘了豆沙,照样睡香甜。不知怎地,小手一松。馒头掉了】

    孤身旅客,却带好大个木箱:

    【当时木材质,考虑用它几十年。麻绳给箱体捆十字。看来东西太多,依旧不能合缝。候车室外墙,席地靠墙而坐。个汉子满脸肃穆状,仿佛去哪里打官司。点颗烟,昏暗里一点火星。忽闪忽闪,更显惆怅。广场照明,不能说没有。若21世纪眼光,实在】

    某户家庭,那叫不辞辛苦:

    【形色匆匆赶来,风尘仆仆。木桶外绑绳索,少年郎背着。木材质,圆柱体。上小,底座大。小的那端,孩子能坐进去。见过炮弹头麽?就那形状。母亲背负幼童,年长孩子帮手。轻轻摘了最年幼的,放桶里坐定。再有亲姐姐,弄个拨浪鼓哄幼童。父亲呢?张罗那些行李,唯恐少哪1件】

    全家5口人,路费不少钱:

    【哪怕3等车厢,至少买4张。那幼童若上车,全凭售票处直觉。扫一眼,认定4岁以下可免票。12岁或以上,全票。最紧要一点,瞬间感受。站内有检票口,上车还有查票。所有工作人员,都能给些意见。中国人讲感情,都明白生存艰难。当时火车票价,对低收入百姓算个钱。不说笑】

    左顾右盼,恐怕露天一宿:

    【万幸才立秋,唯有硬邦邦地面。再看海棠,上下眼皮不停打架。静静理顺思路,仔细回忆哥哥们曾说的。当下拿定主意,叫一齐进候车室。万幸还有座位,立即坐下。个姑娘靠了长椅,再不肯多讲半句话。很快进入梦乡】

    工夫不大,有询问的:

    【待到跟前,苏平刨早有准备。攥2个银元,笑着贴入对方手心。作揖抱拳:哥哥在上,受兄弟一拜。家人不舒服,哥哥高抬贵手】

    说话间,拿烟让1颗:

    【划着火柴,双手凑过去。形容低调诚恳】

    出门在外,互相给面子:

    【工作人员30多岁,不由一愣。忙抬右手护火,再抱拳还礼。言辞恳切,笑容爽朗。因为面前小兄弟,很看得起自己】

    站定了,唠一阵家常:

    【凡事好说。且仔细相告,转天售票时间。1等、2等售票口,绝不拥挤。自己转天早晨下班,走前会过来提醒(1和2等,贵。清静,随到随买)】

    苏平刨一力致谢,满脸笑容:

    【再给让颗烟,笑眯眯点上。晚班差事不轻松,互道珍重】

    姑娘睡了深沉,后生绝不肯:

    【貌似打盹儿,内里精神抖擞。若有啥响动,眼缝扫一圈。千里之行,必须防扒手。有经验的,甚至不喝外人赠送饮料。若饥渴,自找店铺解决(打盹儿:北方常用口语,儿化韵。指瞌睡,浅层次睡眠。另1种涵义,指‘分心走神’。譬如:船开了?早告你盯着,打盹儿呢?是啊)】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