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218、霸王餐(第1/2页)  不惑四十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在老家陪读了两个多月,吕梅天天的唠叨,小威嘴上虽不言说,但内心的焦虑,让小威终于再也待不住了,匆匆的回了北京。

    刚到北京没几天,高中同学又组织聚会,选了什么会所,一人预交五百,多退少补。

    最近也不知道怎么了,同学会是潮流么?还是大家开始向老年迈入?都喜欢怀旧了?要从过去寻回青春的感觉?还是想了却曾经的什么心愿?

    小威参加了一次初中的同学聚会,就对同学聚会再也不感冒了,觉得相见不如怀念。

    不过几个要好的同学的小聚,小威还是欢喜的。当年一起学画的洋洋和博博约小威出来见一见。三个人,住在三个不同的方向,约见地点,自然就选在了城市中心的王府井附近,选择了比较大众化的必胜客。

    见面一顿寒暄,三个人当年也算共同经历为理想而奋斗的岁月,如今又同在北京,这么多年过去,如今初重逢初相见,自然聊起来比较亲切又热烈。

    洋洋住在回龙观,小威唏嘘,自己也曾在回龙观住过。

    洋洋之前在通州买了房子,如今却嫁了北京老公,搬到丰台区去了。小威一听,更唏嘘:“你说你们,我在回龙观的时候,洋洋不在,等我从回龙观搬走了,洋洋却跑回龙观买房安家了。博博更是,我住丰台蒲黄榆的时候,你住通州,等我住通州了,你又搬丰台去了。怎么都是错过。”

    洋洋又问博博:“那通州的房子卖了还是租出去了?”

    “租出去了。我买的早,以前通州的房子不行,住着很不舒服,那些住户都是当地的回迁户,把个楼住的乱糟糟,房子设计的不行,物业也不行,楼道里堆得乱七八糟像垃圾场,也没人清理,没人管。我那房子跟小威后来的买的商品房,根本不在一个层面上。”

    不管住哪里,好在近几年北京到处修地铁,如今通州、丰台和回龙观都有通地铁,在日渐拥堵的北京城,有地铁,还是很实用的。

    三个人聊起当年的绘画时光,聊起高一的军训时光,满满的都是回忆。

    可是聊到如今,三个人却没有一个人在做设计本行,小威算是全荒废,博博却去了杂志社,洋洋更是没有半点相关。如今三个人都在带娃,等孩子脱手后,却都不可能再回到原来的本职,探索将来的出路,成了三个人的共同难题。

    三个人难免又感叹一番。

    三个人就餐的位置靠近门口,热烈的聊天后,又都带着激情澎湃的心情,恋恋不舍的分手,各自在回家的路上,还在微信里聊着。当都到了家以后,大家忽然不约而同的想起一件事,不约而同的问了一句:今天谁买的单?

    三个人瞬间都愣住了,竟然谁也没买单,三个人顿时同时大呼:天啦,我们今天居然在必胜客吃了传说中的霸王餐!

    博博给小威发微信:“你知道宋庄么?”

    “嗯,略听说过。”

    八十年代末,北京各艺术院校有一些艺术家,放弃了国家分配,以盲流的身份,入住在了圆明园附近的娄斗桥,福缘门村一带,虽然后来这些艺术家大多出国了,但是他们放弃分配的铁饭碗,选择自由择业的行为,却撼动了当时的户籍制度,也为后来的艺术家们流浪北京,开了先河。后来此地的艺术家们更是越聚越多,渐渐的形成了颇有些气候的圆明园画家村。

    画家王秋人还执笔了,里面有一段豪言壮语这样写到:

    “黎明前的地平线上的曙光已慢慢升起,照耀在我们的精神之路上。一种新的生存形式已在华夏大地上的古老而残败的园林上确立!”

    导演吴文光,在早些年还曾拍摄过记录画家村里的艺术家们的部分生活状态。影片的名字叫做。

    但是,一九九五年,在圆明园画家村最鼎盛的时期,国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