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二十二章 交流会下(第1/2页)  我的系统能鉴宝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晏磬书确实没有想到系统显示这香薰的年代是五代十国的作品,五代时的越窑青瓷胎质继承了唐时的细腻,胎壁较薄,胎土的颜色泛灰,釉质呈半透明状,釉层较薄,釉色早期透着些许黄色,后期则以青为主,总体来说,唐代与五代时期所产的越窑青瓷较难被辨别,或许是由于五代政治较为动荡,所烧制的陶瓷多以素面为主,从而造就了香薰这样古朴大气的造型。

    “怎么样,晏弟弟,看懂姐姐我这香薰了吗?”谢彩云看到晏磬书起身放下了香薰,便急不可耐地问道。

    “彩云姐,你可真有魄力,拿这五代的越窑秘色瓷来燃香。”本来就要上台交流的事,晏磬书觉得没有必要保留,因此就将系统的结果道出。

    “你倒是有些门道。”谢彩云神色突然严肃,不再假装媚笑,“交流会结束后,我找你有些事。”

    “…好吧,我会留下来等你。”晏磬书并不觉得太惊讶,想着谢彩云对他的试探应该就是为了接下来的事,谢彩云在拍卖会上使他的粉彩碗卖出了高价,出于对此的回报,他决定留下来听听谢彩云的目的。

    两人说定后,晏磬书走到最后的藏品,余冬敖带来的青花梅瓶前,这个梅瓶极为独特,不是因为它的造型和釉色,而是因为梅瓶的口沿被封口泥给封住了,晏磬书摇了摇瓶身,里面传来了“咣当”的水声,难道这梅瓶里还储存着原来的古酒?

    “怎么样,同是青花器,看看我的青花梅瓶,再看看你的小罐,这就是差距,这里面还密封着乾隆年间的窖藏,像你这样的人肯定没有喝过吧。”余冬敖如一只疯犬一般,见晏磬书发现了青花梅瓶的奥秘便上前嘲讽。

    晏磬书默不作声,只是不断地查看着手中的梅瓶。梅瓶始于唐代,其主要的作用就是盛酒器,多见于酒铺,宋代磁州窑出土了一对梅瓶,瓶身一书“清沽美酒“,一书“醉乡酒海“,验证了梅瓶的用途,而到了明清以后,特别是明中晚期,随着制作梅瓶技术的发展,部分梅瓶的用途逐渐转化为宫廷陈设品以及文人墨客的插花器,《陶雅》中就有“古以瓶贮就,今以瓶插花”一说。

    余冬敖带来的青花梅瓶制作确实精细,外壁在梅瓶腹部用青花绘制了折枝桃实、荔枝、石榴组成了三果纹,三果纹又称三多纹,一般以此前三种水果装饰,取其特征,有多子、多福、多寿之意,创于明代,在乾隆时期的瓷器上较为多见,三种花果的中间上方的位置则绘有折枝花卉点缀,颈部均饰一圈十字花卉纹,肩部饰仰莲纹,胫部饰蕉叶纹,花果与花卉皆绘制细致,果实饱满,其上的纹路清晰可见,釉面光洁,散发着柔和的光晕,青花发色青翠亮丽,稍有晕散,与晏磬书带来的青花小罐的蓝中发紫截然不同。

    “梅瓶口细而颈短,肩极宽博,至胫稍狭,抵于足微丰,口径之小仅与梅之瘦骨相称,故名梅瓶”,余冬敖的梅瓶确实符合文献中对梅瓶形制的表述。

    然而,晏磬书看着眼前的梅瓶形制却觉得有些疑惑。这是典型的明代风格,“口部圆浑厚实,没有明显的线角转折;肩部向上抬起,线条饱满而有力;腹部之下,呈垂直状,有的微向里收;在足部的结束部分,稍向外撇”,而清代的梅瓶应该是肩部较为丰满,几乎成一条直线。

    晏磬书看了梅瓶底部的款识,确为“大清乾隆年制”六字三行篆书款,为何一件清代的梅瓶拥有着明代梅瓶的造型,这个问题使他百思不得其解。

    他不相信余冬敖带了的梅瓶会是赝品,如果是这样,不止余冬敖,就连他的父亲都会成为藏友圈中一个笑柄,而且以晏磬书现在的见识并没有发现这个梅瓶有仿制的痕迹。

    “不同朝代、不同窑口出产的瓷器皆有其不同的风格,不能凭借单纯的比较来否认一件瓷器的价值,你的梅瓶确实制作精美,可为何看着有明显的明代风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