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121章:苏州四公子(第1/2页)  谋略红楼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这边事了,林正松奖赏鼓励了一番,默默无言的岁月中,林府的潜藏势力呈几何倍的增长。庄蕊的精神风貌也极大的得到改变,不在那么柔弱,一袭紧身装,配着轻盈软剑,勃勃英气吸引了很多目光。

    冬去春来,寒来暑往,立夏之后,苏州城还是苏州城,不一样的是学堂书苑,今年有一件吸引整个天下目光的大事:秋闱科举!坊间谈的最多的就是哪家才子才高八斗。喧嚣的事流激荡,林府紧闭的大门似一道幕帐,挡住了内外,成为一处悠然自得的世外方地。

    渐渐地,苏州民间开始流传出“四公子”的称号。苏州文化繁荣昌盛,自古盛产状元,历史上出过状元无数,因此四大公子的选出立刻在全国范围内引起关注。这“四公子”分别是五大家族之一的范家公子范明,太湖书院的院首张自善,沧浪书院的院首冯儒平以及苏州各妓院的妇女之友周文宾。所谓院首,正是两家书院这三年来表现最为出色的子弟。

    这周文宾生在一个落魄的奉儒守官之家,少时深受儒家思想熏陶,虽然家道中落,但是随着年岁渐长,出入秦楼楚馆,接触到竞赌新声,青楼成了他常去之处,饱读诗书的周文宾怪才盈江南,凭借一首《醉江南》流连各大烟花巷陌而不收分毫。

    至于范明,范家旁系子弟,有着范家深厚的家底,请的最好的儒师,熟读四书五经,多金又肯学,也是位列四大才子之列。

    太湖书院和沧浪书院都在湖畔,相隔不过两三里,因此彼此间经常相互竞争,都想压对方一头。上一届秋闱,可是太湖压了沧浪一头,因此,此次秋闱沧浪是卯足了劲的。据传,进京秋闱前,两家书院要在太湖之上的一叶扁舟之上来一场友谊交流,说是友谊,实则就想摸摸对方的底。

    消息传到林府内,下人都不以为意,再有才难道能比得过自己的少爷?书房内,黛玉盯着林正松,“松哥哥,你看这四公子可是声明在外了哦,两家书院还相约太湖一战,你就不紧张吗?”

    林正松正提着写完“学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的一副大字,刀斧纵横,气势磅礴!写完没头没脑的说了一句,“进京后字就不能这么写了!”

    黛玉伸头一瞧,“松哥哥的字气势也太甚了些”,说完黛玉就明白林正松为何突发此感慨了。黛玉知道自己的这位松哥哥心有大志,可京城不比家里,如此锋芒必然讨人不喜,“艾!你还没回答我呢?”黛玉回过神来。

    “我为何要紧张,他们在造势!何况我又不争第一,只要有这层功名就好。有了这层功名,林府就能光明正大,不要这么躲躲藏藏,怕引起某些人的目光了”,此时林府所有的潜伏就是怕引起五大家族或者某些贪婪之人的目光,从人们话口中渐渐消散的林府在此时才能不引起关注。尽管现在林府有力量自保,这那样就把林府放置在风口浪尖上,一举一动受人监视,不利于自己的布局。

    “哼,松哥哥若是尽力,又何必把风头让给别人?”

    “嘿嘿,想不到你这妮子好胜心倒是挺重。你也知道那是风头啊,枪打出头鸟!”

    ……

    夏荷绽放,早有小厮走街串巷,奔相走告:太湖之上,两公子交锋!

    离岸边不远处的太湖之上,点点荷叶间,一叶扁舟摇曳其上。轻纱飘荡,茶香缭缭。岸边的亭台间,丝音结庐,修竹密林,又有清流潺潺,苏州城内的几大花魁迎风起舞,暗香拂袖,人头涌动。

    自古科举有“国家以科目网罗天下之英隽,义以观其通经,赋以观其博古,论以观其识,策以观其才”之说,虽然当朝已经固化,严重束缚应考者,成为朝廷控制教育的手段。但是不可否认,它的存在使得平民子弟实现“朝为田舍翁,暮登天子堂”成为了可能。

    此时湖上,飘起了点滴小雨,点点滴滴的落在青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