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三百三十三章伦理的崩塌(第1/2页)  我只是个匠人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老支书穆然色变:倪长发从袋子里掏出来的,竟然是一条人腿!

    这是一条人类的小腿,在膝关节处被骨锯截断,创口处的白骨分毫可见……

    “这,这是……”说话素来矫捷的老支书这会儿也结巴了:人类的小腿谁没见过?但换种时间、场合、对象就是另外的故事了。

    “这是湘娃子的左腿肉啊。”倪长发着重强调了“肉”这个词。

    经这一提醒,老支书注意到这条人小腿果然是成年男性的左腿,上面的肉似乎也很紧致……

    等会儿,我到底在想什么?!老支书一惊:他被心里那个大胆的想法吓到了。

    “老支书,咱们村不是缺粮食吗?您看这可以不?”倪长发眼睛里流露着肉食动物的光彩,“光靠田鼠干可撑不了两天,到时候……”

    “可也不能吃人呐。”老支书喃喃道,说话也没了逻辑,嘴里蹦出几个诸如“饿死事小,失节事大”“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之类的词。

    他想表达自己对吃人这种反人类行为的抗拒,却绝望地发现其实自己内心有一丝赞同倪长发的做法……

    是的,赞同!

    读过圣贤书的人大多能把“饿死事小,失节事大”挂在嘴边,然而真正到了要饿死人的地步就另当别论了。

    精神的满足感建立在物质条件充裕的基础上,倘若连最基本的物质条件“口腹之欲”都无法得到满足甚至是缺失,精神的满足感也就谈不上了。

    “饿死事小,失节事大”这句话是宋朝朱熹等人提倡的,在当时可谓是道德标杆一般的存在。然而当我们探究朱熹的社会身份,就会发现他所处阶级与老支书、村民们是天然对立的。

    就算再闹饥荒、就算世道再怎么不太平,还能少了特权阶级一口饭吃不成?作为在当时社会地位堪比孔老夫子的存在,朱熹喊出“饿死事小”的口号有何意义?说的跟他挨过饿似的。

    没挨过饿的人是永远无法体会那些要饿死的人的感受的,就像后世的伦理学家无法理解且对那些为了生存吃人肉者大加批判一个道理。

    吃人肉犯罪吗?自然是犯的。伦理上是否值得谴责?也值得。这种行为是好是坏?当然是坏的……那么问题来了,当你面对要饿死的局面时,吃一块人肉就有可能可以撑到救援人员赶到,不吃就铁定会饿死——你,吃还是不吃?

    这就跟欧皇大陆某些“圣母国家”的“圣母”们面对记者关于难民问题的采访时,发表各种圣母言论,而一旦关系到他们切身利益,就支支吾吾起来。

    亦或者是脍炙人口的段子“我真有一头牛”那样——跟我没关系的就大谈特谈,从道德制高点上发起火力压制,甭管敌人是谁、有多少人,咱目前是占绝对优势的,往死里干就得了!而一旦触及自己的切身利益,连面子都不要了,赶忙改口……

    人类总是这样,疯狂暗示自己是“高级动物”,说着诸如“人比动物高级之处就在于人类讲伦理、有底线。”之类的话,但实际上,伦理道德也好、法律也罢,都是建立在性命无忧的前提下。

    什么叫性命无忧?这似乎很容易理解,而富坪村当前这情况村民们谈得上性命无忧么?好像也谈不上吧?

    要不说人类从来不惮于刷新自己的底线呢,因为连他们自己也搞不清所谓的“底线”在哪。

    曾经,村民们以为底线是“遵纪守法”,直到倪熊富被人捅了好几刀死在血泊中。

    遵纪守法的底线被打破了,然后呢?为了生存,他们吃掉了来年开春的种粮。庄稼人不能吃种粮,这是古老的训诫,也是底线,这会儿也已经被打破了。

    至于为何“遵纪守法”要排在祖训之前——因为法律也是由人制定的,祖训说到底就是不具备合法性的规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