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七十六章 风雨飘摇(第1/3页)  重生美利坚之帝国崛起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不管马歇尔怎么想,烈日要塞被德军占领是事实,从8月3日德军到达,8月4日开始炮战,到8月16日要塞被摧毁殆尽,最后两个堡垒投降,仅仅12天。德军完全实现了施里芬计划中所规定的时间表,比利时人寄予全部希望的坚固要塞实际上没有起到多少迟滞德军进攻步伐的作用。

    马歇尔在忐忑不安的心情中再度进入被摧毁的要塞,对要塞进行评估。真是不看不知道,一看吓一跳。

    实际上能真正看出问题的还就是这一片废墟的要塞堡垒,完好的时候,一切都被掩盖在了干净的表面之下,坍塌之后,所有一切都呈现出来了,所谓“大潮退去,才知道谁在裸泳”。

    现实告诉了马歇尔一切,很多堡垒的混凝土浇筑都是问题,按说用来抵抗大口径重炮轰击的混凝土防御应该是整体浇筑,可是马歇尔看到的却是一层一层的浇筑情况,这样的方式面对重炮的攻击,只能像剥洋葱一样一层一层被炮弹炸开,即使层次多,但单层薄弱的防御又能顶得住多少次攻击呢?况且,分层浇筑的混凝土中间并没有加强装甲钢板,难怪比利时上尉回答马歇尔问题时含含糊糊,不说答案了:偷工减料的豆腐渣工程,让知情的比利时上尉怎么回答!

    当一个国家在军事装备和设施上腐败到了一定程度,凭着士兵和军官们的勇气和信念要想打赢这一场战争,就成了非常困难的一件事,除非他有巨大的战略空间,还有可能使用空间换时间的战略方式拖垮对手,否则像比利时这样的国土面积狭小的国家,就连抵抗都是一个问题。仅仅12天,比利时就成为了过去。

    马歇尔坚持在被摧毁的烈日要塞观察了几天,一边等待亨利的通知,一边记录自己对烈日要塞一战的心得。8月20日,随德军第二批增援部队到达的美国观察团给马歇尔带来了等待已久的命令:经荷兰,返回伦敦述职。落款是亨利鲍尔默。

    第二天,马歇尔带着肖特和萨默维尔开始动身,前往鹿特丹。

    同一时期,8月14日,法军开始在色当附近的阿登山区开始反攻。

    当马歇尔辗转来到荷兰鹿特丹时,进攻洛林的两个法国集团军被巴伐利亚王国王储鲁普雷希特率领巴伐利亚军团(巴伐利亚第六和黑林根第七两个军)牢牢挡在萨尔布尔和莫朗日两地,不能前进一步。

    派出到巴伐利亚军团的美国观察员是史迪威。约瑟夫华伦史迪威,马歇尔的好友,两人在菲律宾相识,马歇尔担任中尉连副,史迪威是少尉排副;马歇尔为人宽厚,史迪威为人尖刻,谁也不知道为什么性格悬殊的两人能成为好朋友。

    在巴伐利亚军团的史迪威亲眼看到了法军是如何向德军的莫朗日地区的防御工事发起攻击的。

    铺天盖地的炮火肆虐在德国的土地上(阿尔萨斯和洛林在普法战争被割让给德国,以德语人口为主),梯恩梯炸药的狂猛掀起一簇一簇的黑灰色烟柱,大地在颤抖中、呻吟着,释放着无比的愤怒。

    德军的防御工事第一线的官兵们躲在避弹坑、避弹壕里苦苦地等待炮击的结束,不管这些士兵躲得有多好,总是有士兵被法军的炮击从战壕里翻出来,身穿灰色军装的身体在半空中就被爆炸的弹片和气浪撕成粉碎,漫天的血雨不等落地就消失的无影无踪。

    不过巴伐利亚军团的士兵们应该感谢这几年不断访问德国、与德军总参谋部进行军棋推演的美军交流团,因为经常在推演中出现的大规模炮击让德国人学会了提前开挖更深的战壕和更多的掩体、避弹坑,使得推演中的德军伤亡减少了至少30%~~40%。现在巴伐利亚军团就是用上了这一方式,部署在一线的士兵在炮击中的损失还在鲁普雷希特王储可以接受的范围之内。

    当然,也托了法国人的福,自从在1900年的侵华行动中显示了75小姐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