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六十九章 来自日本的恶意(第1/3页)  重生美利坚之帝国崛起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袁世凯通过德美自由贸易公司购买了大量美产军火的消息,在华夏是根本封锁不住的,何况袁大总督还得上报的,这笔钱不能由老袁掏自己的腰包,不然作为本来就被猜疑的汉人总督就会被人扣上“谋反”的罪名,最好的结果也是丢官去职。再说了,老袁买的军火可不少,反正是来一批货交一笔货款,就算加上预付的定金,每一批货款也不会让朝廷那帮子爷们太吃力喽。

    按照一个镇的编制需要编入7800多支步枪,加上损耗和后备算12000支,机枪24挺加8挺补充备用共32挺,火炮75mm山野炮各18门共36门,后备补充各2门共40门,计算下来不算弹药需要4324000块大洋,要不说军队就是吃钱的大户、无底洞呢。

    袁世凯是按照新军编制报上去了,但老佛爷没批,好家伙一个镇就最少要400多万大洋,还没说弹药和士兵、军官的饷银,全国36省要编制36镇,光装备就要144000000......哎,不成,没那么多钱呐!大炮贵,就先少买点大炮吧,买一半先用着,慢慢在补上。

    这个时代正是华夏的知识分子努力探讨各种各样的强国理论的时代,袁世凯也不例外。

    历史上对袁世凯的看法是很复杂的,此人不仅仅是晚清政坛上识时务、有手段、思想开明、目标明确、能屈能伸的重臣,也是无论政治、经济、军事、民生乃至治国理论等方面的大家。尤其是袁世凯是一个鲜明的民族主义者,不管是在弱势的大清时代,还是民不聊生的民国初年,都是使用各种手段来避免国家遭到进一步蚕食瓜分。

    先不说所谓的“二十一条”,就说军工企业,袁世凯在河南巩县新建的兵工厂,还有尽力恢复的汉阳厂,以及沈阳的兵工厂,无不显示出袁世凯的军事救国思想。还有他对各方军阀割据势力的打击,虽然失之于手段单一(军事进攻),但其维护祖国统一的决心决不能忽视。

    自从组建新军,袁世凯就为新军的装备发愁,没别的,谁让华夏自己生产的武器装备不仅落后,而且质量太差呢!有后人曾说,华夏被一帮崇洋派掌握了,一个劲儿的说“造不如买”,让华夏进一步丧失了发展工业的能力.......

    估计袁世凯要是听了这话非一口血喷他一脸不可,没错,以袁世凯的心思,的的确确想要自己造,只要质量没问题,数量多少都好说——武器装备能不受或者少受外国制约啊!哪个雄才大略的政治家、军事家愿意在军队补给上受制于人呢!伟大领袖如此,所以砸锅卖铁也要搞出两弹一星;袁世凯至少比孙小头强得多吧?所以规划了全国四大兵工厂:汉阳、巩县、太原、沈阳。看看这四点的位置,基本上都在华夏腹地或者战略节点。谁能说袁世凯没有战略眼光?

    尽管如此,袁世凯也是有很多战略错误的,其中最大的错误就是称帝。在华夏已经进入民主政府时代,再次恢复帝制是一大败笔!

    但如果细细剖析袁世凯的帝制,你会发现这个帝制还真是一个挂羊头卖狗肉的东西,至少有一点说明:帝国继承人问题。袁世凯死后,他的老部下、也是最信任的亲信之中的王士珍、张镇芳等人打开袁世凯的遗嘱,上面清清楚楚地列出了三个继承人的名字:黎元洪、段祺瑞、徐世昌。没有他自己的儿子!

    再看袁世凯改国名为中华帝国时颁布的一系列法律,比如《新皇室规范》,里边规定废止太监、宫女,皇室成员不得加入党派和担任政府官员(但可以从军担任军官)等等,可以看出袁世凯并没有打算家天下。说起来,还是用《伍子胥列传》的那句话解释最为准确:吾日莫途远,吾故倒行而逆施之。

    没别的,袁世凯家族有一个传言,就是袁家当家人没有活过六十岁的!而袁世凯鼓捣中华帝国的时候57周岁!袁世凯真真感到自己的时间不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