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155章 两条救明之道(第1/2页)  大明之风骨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能不能说得详细一点?”

    张居正显然很感兴趣,但同时也表示怀疑:“地方上的锦衣卫本来就有屯田的任务,让他们监督、负责清田大计,就不怕他们与当地官员朋比为奸吗?”

    “当然怕啊。”张静修脱口而出。

    “还有,”张居正也没缓口气,“这次清田大计,王公贵族和当地缙绅大户亦是重中之重,他们与锦衣卫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还能指望锦衣卫将这件事负责好?”

    张静修不疾不徐,轻轻地反问道:“那孩儿就想爹一句,你还能指望谁?地方上,爹的心腹毕竟只是少数啊!”

    “……”张居正被问得一愣。

    是啊,若连锦衣卫都指望不上,那还能指望谁呢?指望当地的官员吗?还是指望各地的百姓?那还不如指望锦衣卫哩。锦衣卫只对皇帝负责,与皇室更亲。

    “爹你知道吗?这张小弓,孩儿其实也仔细想过,要不要告诉爹反应这个问题?因为当时蕲州卫李承鹏强烈阻止,不让余县令将这张弓献给你看。”

    于是,张静修又将李承鹏的意见传达。

    本心上讲,张静修倾向于李承鹏,他相信父亲也一样。

    毕竟李承鹏代表着主流:清丈全国田地势在必行,小弓测亩只是枝节问题。

    而且,即便让父亲知悉,也不一定能有效解决。

    当然,张静修也没指望只凭这一席话,便能让父亲拿出一个漂亮的解决方案出来。

    这不现实。别说古代,就是再发展几百年,“三农”问题不是一样没有漂亮的解决吗?

    但必须得提醒父亲,让他清醒地意识到这个问题。

    否则,清丈出来的田地数额水分太大,父亲又得“飘”一会儿。

    包括整顿学校的问题。张静修都没敢指望父亲能立马儿拿出一个完美的方案出来。

    尽管整顿学校较之清丈田地动作要小得多,只限于私立书院较多讲学之风盛行的那些省府,比如:像南北两京、浙江、江西、两湖等地,但也算是重大改革。

    他只能结合两世的经验,给父亲提供一个方向。

    整顿学校不能一蹴而就,不能一竿子打死,将私立书院全部查禁,要循序渐进严格把关。

    清丈田亩别指望官员自己监督自己,那无异于自己身上长了一个脓包,然后让他自己拿刀子自己割下来,这是不靠谱的事,只能官员自上而下和百姓自下而上相结合,再加上锦衣卫这些特派员辅助。即便是这样,也不能保证没有水分。

    方向是提供了,至于具体怎么实施、怎么操作,肯定得给父亲时间考虑、筹划。

    关键,张静修也不感兴趣,那是父亲拯救大明的路子。

    这家伙的兴趣可不在这儿,他想走的是另一条路,比如:推广番薯马铃薯啊,开采金矿银矿铜矿煤矿啊,兴办私立学校、私立医院啊等等……张静修对这些事儿比较感兴趣。

    来钱快,一本万利。

    而且,这肯定也是在拯救大明嘛,只不过倾向于“资本主义”道路而已。大明中后期原本就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现象,这条路只要父亲和太后不反对,一定是可行的。

    而且是一条康庄大道。

    对此,张静修非常有信心。

    本来还想说说藩王制和李时珍的问题,但就上面两个问题谈了将近两个时辰。藩王的问题更加复杂,而李时珍父亲还不感兴趣,毕竟父亲现在只是将他当作一位小有名气的民医。

    想想,也就算了。

    还是下逐客令吧。

    毕竟坐的时间太久,对肾不好。本少爷还没娶媳妇儿呢,得为将来子孙的健康负责啊!

    “爹,你回去好好琢磨琢磨吧,反正孩儿已经将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